[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气体继电器重瓦斯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8686.8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7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李远松;高博;丁津津;徐斌;汪玉;李圆智;王丽君;孙辉;张峰;汪勋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R31/327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闫露露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气体 继电器 瓦斯 检测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气体继电器重瓦斯检测装置,包括底座、支架、检测装置主体、主油筒和回油筒,底座为一个矩形框体结构,且其为设置在油盘之内,支架为固定焊接在底座上,支架为对称设置有一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气体继电器重瓦斯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底座的安装步骤,主油筒和回油筒的安装步骤,实际检测步骤;此发明通过将气体继电器重瓦斯检测装置设置成由底座、支架、检测装置主体、主油筒和回油筒五个部分组合构成,从而让底座、支架、检测装置主体、主油筒和回油筒之间可以实现快速拆装,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对其装置进行周转,从而提高其实际使用时的便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工程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携式气体继电器重瓦斯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继电器检验分为投运前检验和运行中检验,其中投运前检验方法是将气体继电器送至专业检测实验室在气体继电器校验平台上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运行中检验方法是在变压器停电后将气体继电器拆下后,同样是送至专业检测实验室在气体继电器校验平台上进行检验,该种运行中校验方法必须综合考虑变压器停电检修计划、气体继电器拆卸、运输、安装、实验室检定时间周期等诸多因素,过程较为繁琐且耗时较长。
目前,《气体继电器检验规程》(DL/T540)中对运行中的气体继电器检验周期要求是一般不超过5年,检测周期较长,在长达数年的运行时间中不开展检测,则无法保证气体继电器的设备可靠性。
因此,目前气体继电器可靠性检测还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研究可用于气体继电器现场检测的技术方案,以方便气体继电器可靠性检验工作的开展,为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气体继电器重瓦斯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气体继电器重瓦斯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包括底座、支架、检测装置主体、主油筒和回油筒,所述底座为一个矩形框体结构,且其为设置在油盘之内,所述支架为固定焊接在底座上,所述支架为对称设置有一组,且支架的中心杆体的上表面开设有插孔,所述检测装置主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件,且检测装置主体为通过连接件与支架进行定位固定,所述检测装置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定位板,所述主油筒和回油筒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与连接件之间为通过螺栓杆进行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油筒的上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进气口和排气阀,所述回油筒的上端设置有闷盖、流速阀和换气阀,且流速阀和换气阀上均设置有第一信号插座,所述检测装置主体的上端设置有第二信号插座。
优选的,所述定位板、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均为矩形平板,其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的板体两侧均开设有安装孔,且检测装置主体、主油筒和回油筒在实际安装时,其检测装置主体两侧的定位板分别与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相贴合设置。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由连接杆、连接座和插杆组合构成,所述连接杆、连接座和插杆之间为一体成型,所述连接杆与检测装置主体固定相连,所述连接座为一个矩形块,且连接座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上安装孔的开设位置相对应,且螺栓杆为穿过第二安装孔与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上的安装孔进行定位安装。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外侧面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尺寸与螺栓杆端部的转柄尺寸相吻合,且螺栓杆在实际安装时,其端部的转柄为嵌入设置在定位槽的槽口之中。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四个边角位置处均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为完全贯穿底座,且其螺纹孔中均拧入设置有调节螺栓,且底座的外框尺寸与油盘上边框的内框尺寸相吻合,且调节螺栓的端部为抵在油盘的底面进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主体上设置有水准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86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