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口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分布预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0058.3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5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窦锦钟;孙旻;韩磊;方兴杰;冉岸绿;吴剑秋;袁青云;熊国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3;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季辰玲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口 静压 过程 孔隙 水压 分布 预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口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分布预测方法,包括步骤: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获取影响超孔隙水压力的参数,该参数包括开口管桩的半径、入土深度以及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弹性模量、超固结比;根据该参数确定归一化参数;确定无量纲的桩身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在深度方向的最大值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地确定桩身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在深度方向的最大值的计算公式;将该参数及该归一化参数代入该计算公式中,可以确定开口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竖向分布情况和径向分布情况。本发明预测方法,考虑因素更全面,预测结果更准确,经济效益高,适用于饱和软土中开口管桩的静压施工工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开口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分布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城区及公共建筑群等对噪音和振动要求较高的场地,静压钢管桩受到广泛的青睐,但在饱和软土中,钢管桩连续贯入过程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响应会威胁周边一定范围内建(构)筑物的安全,甚至造成工程事故,此外临近土体的超孔隙水压力响应也会引起土体有效应力的变化,进而影响钢管桩的自身贯入阻力以及桩基承载力时效。因此,在工程施工中,需要提前对钢管桩连续贯入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分布情况进行评估,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
现阶段,对钢管桩静压贯入过程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响应的研究主要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即:假设桩体无限长,忽略地表和桩尖的影响以及孔壁竖向摩擦的影响,并假设桩周土体应力仅与径向坐标相关而与竖向坐标无关。虽然基于上述假设,可以预测钢管桩静压贯入过程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径向分布,但是,该径向分布仅与土体的刚度比相关,与竖向坐标无关,而通过已有研究可知,钢管桩静压贯入过程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同时受钢管桩的半径、入土深度、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弹性模量以及超固结比的影响。此外,钢管柱的桩端分闭口和开口两种形式,圆孔扩张理论主要针对闭口钢管桩,对于开口钢管桩,还需要考虑土塞效应的影响。因此,基于圆孔扩张理论预测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过程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径向分布时,其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将存在较大误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开口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分布预测方法,考虑因素更全面,预测结果更准确,经济效益高,适用于饱和软土中开口管桩的静压施工工程。
本发明通过如下方案来实现:一种开口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分布预测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获取影响超孔隙水压力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开口管桩的半径Rp、入土深度zp以及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cu、弹性模量E、超固结比OCR;
根据所述参数确定归一化参数ηE=E/Es、ηOCR=OCROCRs,其中Rps、cus、Es、OCRs为已知的相应标准参数;
确定无量纲的桩身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在深度方向的最大值Δumax/cu的计算公式(1):
其中,v为土体泊松比,αf为Henkel孔压系数,αp为无量纲系数,a为土塞效应临界值;
将所述参数及所述归一化参数代入所述计算公式(1)中,确定开口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在深度方向最大值的深度分布情况。
本发明开口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分布预测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确定无量纲的桩身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在深度方向的最大值Δumax/cu的计算公式(1)的步骤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00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纸质工程图作业批阅装置及其方法
- 下一篇:降低硅片金属杂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