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挂式单轴转向架及悬挂式单轨作业车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1327.8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00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张骎;孙亮;王磊;贾楸烽;曹开颜;龚艳林;孙继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空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B3/00 | 分类号: | B61B3/00;B61F13/00;B61F5/52;B61F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郭文浩;尹文会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成***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挂 式单轴 转向架 单轨 作业 | ||
本发明属于悬挂式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挂式单轴转向架及悬挂式单轨作业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双轴转向架无法适应小半径曲线的问题,本申请的悬挂式单轴转向架,包括本体结构件、走行轮装置、导向轮组件、稳定轮组件、防倾摆系统,其中,稳定轮组件,包括两组沿行走方向对称分布的稳定轮组,稳定轮组包括两个沿行走轮轴向对称设置的稳定轮,稳定轮组中的两个稳定轮之间的间距大于行走轮的直径,稳定轮设置于轨道梁行走板下方,稳定轮的轴线与行走轮的轴线平行设置,本申请的悬挂式单轴转向架减少了转向架的纵向间距,能够有效提升转向架在小半径曲线时的转向及导向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悬挂式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挂式单轴转向架及悬挂式单轨作业车。
背景技术
悬挂式交通系统是一种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的轨道交通系统。悬挂式交通系统主要具有兼容性好、安全性高、集成化高、施工方便、线路灵活、占地少、拆迁少、环保、噪声低、建设周期短和造价低等优点,正是由于悬挂式交通具有很多优势,因此已经引起国内城市建设者的重视和关注。
现有的悬挂式单轨车辆大多都是采用两轴转向架的形式,不可避免的是前后导向轮纵向间距过长,不利于单轨车辆小半径曲线的通过能力。因此,急于研发一种全新的悬挂式单轨车辆的单轴转向架,打破传统设计观念,提高转向架在提高小半径曲线时的转向及导向能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双轴转向架无法适应小半径曲线的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悬挂式单轴转向架,本体结构件,
走行轮装置,与所述本体结构件连接,所述走行轮装置包括一对横向设置的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能够转动以带动悬挂式单轴转向架沿轨道梁行走;
导向轮组件,包括两组沿行走方向对称分布的导向轮组,所述导向轮组包括若干个沿所述本体结构件一侧均匀分布的导向轮,所述导向轮的轴线与所述行走轮的轴线正交设置,所述导向轮能够沿轨道梁侧壁滚动;
稳定轮组件,包括两组沿行走方向对称分布的稳定轮组,所述稳定轮组包括两个沿所述行走轮轴向对称设置的稳定轮,所述稳定轮组中的两个稳定轮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行走轮的直径,所述稳定轮设置于所述轨道梁行走板下方,所述稳定轮的轴线与所述行走轮的轴线平行设置;
防倾摆系统,所述防倾摆系统装设于所述本体结构件底部用于提高所述悬挂式单轴转向架运行时的平稳性。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本体结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构架组件、第二构架组件和第三构架组件,所述第一构架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梁结构、第二梁结构和第三梁结构,所述第二梁结构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梁结构和所述第三梁结构的上方,所述第一梁结构包括两个呈钝角设置的梁本体,所述第三梁结构为所述第一梁结构沿竖直方向的轴对称结构;所述第一梁结构和所述第三梁结构的钝角彼此背离设置,所述第二梁结构具有延伸于所述第一梁结构和所述第三梁结构连接端外部的延伸端,所述第一梁结构、所述第二梁结构和所述第三梁结构构成π形结构;
所述第二构架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梁结构、第五梁结构、第六梁结构以及稳定轮安装架,所述第六梁结构竖直设置,所述第四梁结构和所述第五梁结构与所述第六梁的上端部连接并且沿所述第六梁结构的轴向对称设置,所述第四梁结构、所述第五梁结构和所述第六梁结构构成Y型结构,所述稳定轮安装架安装于所述第四梁结构和所述第五梁结构的下方,所述稳定轮安装架为板状结构用于固定所述稳定轮,两个所述稳定轮安装架沿所述第六梁结构的轴向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梁结构、所述第二梁结构、所述第三梁结构、所述第四梁结构和所述第五梁结构共同构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走行轮装置;
所述第三构架组件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七梁结构,所述第七梁结构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构架组件的长度方向正交设置。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容纳空间垂直于行走轮轴向的中截面为五边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空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建空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13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目标对象预测系统和方法及自动泊车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盆腔炎熏蒸治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