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冲击电压分压器线性度参数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1844.5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2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婷;龙兆芝;范佳威;胡康敏;刘坤雄;刘少波;周峰;殷小东;李明;涂琛;宗贤伟;余也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院;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5/00 | 分类号: | G01R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楼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冲击 电压 分压器 线性 参数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冲击电压分压器线性度参数的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基于预先确定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在不同充电电压下需要的最短充电时间,对所述冲击电压发生器进行充电,确定冲击电压发生器的充电效率;将待测试的冲击电压分压器连接至所述冲击电压发生器,基于预先确定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在不同充电电压下需要的最短充电时间,对所述冲击电压发生器进行充电后再进行放电,确定所述冲击电压发生器的放电效率;获取所述冲击电压发生器的放电效率与所述冲击电压发生器的充电效率的差值,基于所述差值进行计算,获取所述冲击电压分压器的线性度参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分压器的试验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确定冲击电压分压器线性度参数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操作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会对输电线路及变电站的运行设备产生危害,准确测量输电线路及变电站的过电压对于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的建设,输电线路配套电气设备的冲击耐压水平不断提高,最高冲击试验电压可达2500kV以上,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在电网系统中的安全稳定运行,保证其出厂试验的可靠性极为重要。保证冲击分压器电压量值测量的准确度,对于电气设备的绝缘经济设计及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的冲击电压分压器标准设备电压等级一般为1000kV,在1000kV以内可采用标准冲击分压器对一般试验室所用的分压器的刻度因数进行标定,获得试品冲击分压器准确的刻度因数参数。在1000kV以上,由于缺乏标注冲击分压器,因此按照IEC60060及国标16927的要求,对分压器进行线性度试验,通过线性度试验参数评估其冲击电压测量的准确度。
冲击分压器的线性度参数表征为不同冲击电压下,冲击分压器自身刻度因数的变化量,较小的线性度参数表明了冲击分压器在不同试验电压下刻度因数的一致性较好,但当冲击分压器线性度较大时,其刻度因数变化较大,试验结果的准确可靠程度也较低。
IEC标准中推荐了几种开展线性度试验的方法,主要包括球隙测量法、电场测量法,及采用冲击电压发生器的效率法对冲击分压器的线性度进行评估。采用球隙法现场实施困难,当试验电压在1000kV以上时,试验要求放电球隙的尺寸很大,重量重,试验现场安装困难,且球隙放电易受空气温湿度的影响,测量不确定度较大。而电场测量仪在现场使用时,易受空间电磁场的干扰,对所使用的球形电场测量仪的抗干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现有的产品技术参数难以达到高准确度冲击电场的测量要求。综上采用冲击电压发生器的效率法评估冲击分压器的线性度,为目前现场最可行的试验方法,但在IEC标准及对应国家标准中,仅给出了“采用冲击电压发生器效率法测量线性度试验数据良好时可表明分压器的线性度好,但当试验结果不好时,也不能判断冲击电压分压器线性度好坏”的描述,并未给出定量判断冲击电压分压器线性度的方法,且标准中推荐的基于冲击电压发生器效率法评价冲击分压器的线性度试验方法中,所获得的线性度参数实际为冲击电压发生器与冲击电压分压器的线性度参数之和,没有定量分离出分压器自身的线性度参数,用于评价冲击分压器的线性度参数,准确度不高,对于实际开展特高压冲击分压器线性度试验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基于目前特高压冲击分压器线性度参数试验研究的现状,提出基于冲击电压发生器的定量评估冲击分压器的线性度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因此,需要一种技术,以对冲击电压分压器线性度参数进行确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确定冲击电压分压器线性度参数的方法及系统,以解决如何对冲击电压分压器线性度参数进行确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冲击电压分压器线性度参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预先确定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在不同充电电压下需要的最短充电时间,对所述冲击电压发生器进行充电,确定冲击电压发生器的充电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院;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院;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18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