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的预制框架梁吊装顺序编码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2976.X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2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霍如礼;李广;陈新喜;衣艳林;李赟;郭志鑫;王云;张晓斌;余少乐;吴振东;孙晓波;蔡睿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Q50/08;E04G2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季辰玲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bim 预制 框架 吊装 顺序 编码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预制框架梁吊装顺序编码系统及方法,方法包括:创建预制框架梁族模型;确定关键参数,为预制框架梁底部外露钢筋距结构标高的距离;在预制框架梁族模型中赋予关键参数;将每个预制框架梁族模型载入项目文件中创建整体预制框架梁模型;在项目文件中利用每个预制框架梁族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比对,确定吊装顺序;根据得到的吊装顺序自动生成吊装顺序编码,将编码以参数形式嵌套在对应的预制框架梁族模型内;采用明细表功能自动提取吊装顺序编码清单。本发明具有依据BIM软件利用关键参数,快速、准确生成预制框架梁吊装顺序的优点,能大幅减少预制框架梁吊装顺序人工编码耗费时间,同时可以避免现场吊装错误产生返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BIM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BIM的预制框架梁吊装顺序编码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框架梁的准确快速就位不仅取决于梁编号的吊装正确,还取决于预制梁吊装顺序的准确性。在预制梁的吊装过程中经常出现因吊装顺序的错误而导致返工,此类问题会大大影响预制梁的吊装效率。目前,确定预制框架梁吊装顺序的常规方法是,结合预制框架梁平面布置图和预制梁深化图,人工确定每个预制框架梁的吊装顺序,此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产生错误,尤其是当遇到体量大、预制构件数量大的大型装配式结构时,弊端尤为明显。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快速高效确定预制框架梁吊装顺序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着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BIM的预制框架梁吊装顺序编码系统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预制框架梁的吊装效率,起到节省工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预制框架梁吊装顺序编码方法,其包括步骤:
创建预制框架梁族模型;
确定关键参数,为预制框架梁底部外露钢筋距结构标高的距离;
在预制框架梁族模型中分别赋予关键参数;
将每个预制框架梁族模型载入项目文件中创建整体预制框架梁模型;
在项目文件中利用每个预制框架梁族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比对,以相邻预制框架梁族模型中关键参数越大的越优先吊装作为排序规则,确定每个预制框架梁族模型的吊装顺序;
根据得到的吊装顺序自动生成吊装顺序编码,将所述编码以参数形式嵌套在对应的预制框架梁族模型内;以及
采用明细表功能自动提取吊装顺序编码清单。
所述编码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采用Revit软件根据预制框架梁的设计图纸,创建所述预制框架梁族模型。
所述编码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在预制框架梁族模型中分别赋予关键参数的步骤中,分别赋予左端关键参数LH、右端关键参数RH,其中,左端关键参数LH为梁左端底部钢筋距离楼层结构标高的距离,关键参数RH为梁右端底部钢筋距离楼层结构标高的距离。
所述编码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在预制框架梁族模型中,所述关键参数需采用共享参数功能,并且定义为报告参数。
所述编码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在进行关键参数的比对时,对相邻预制框架梁族模型搭接处的左端关键参数LH和右端关键参数RH进行比对,关键参数越大的吊装顺序编码越小。
所述编码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在提取吊装顺序编码清单之后,还包括步骤:利用得到的吊装顺序编码清单,反馈于现场技术人员,对进场的预制框架梁进行吊装顺序编码标识。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预制框架梁吊装顺序编码系统,其包括:
预制框梁参数模块,用于赋予预制框架梁的关键参数,所述关键参数为预制框架梁底部外露钢筋距结构标高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29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