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青海弧菌的浮标式在线水质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4750.3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0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任丽莎;杜木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G01N33/18;C12Q1/04;C12M1/36;C12M1/34;C12M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陈天宝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青海 弧菌 浮标 在线 水质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青海弧菌的浮标式在线水质检测装置,包括浮标外壳、指示灯带、菌液放置腔、选择性通透单元、光传感器、数据获取及控制单元和无线信号收发单元,其中菌液放置腔设于所述浮标外壳的下半球内部,其中装设有青海弧菌混合液;选择性通透单元设于所述浮标外壳的下半球表面,使得外部水样进入所述菌液放置腔;数据获取及控制单元数据获取及控制单元实时获取并存储发光信息,并基于发光信息控制指示灯带的发光模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基于环境水样的青海弧菌生物毒性检测原理,基于青海弧菌构建一种针对常规水环境监测的生物传感器,反应水体污染物对生物体、水环境的影响,间接反应水体的污染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质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青海弧菌的浮标式在线水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发光是一种十分有前景的自然现象,主要由藻类和细菌等生物完成。在过去的几年中,这种生命现象得到了科学家和设计师更多的关注,并企图在其中找到环境问题的创新改善方案。另一方面,科学家已经通过各种精密复杂的仪器设备来对水体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然而,这种测量手段往往只能针对单一目标量进行检测。相对的,青海弧菌可以对其生活的水质环境进行综合反应,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这种新的生命传感材料使得人们对环境污染物的总体监测和全面评价成为可能。
相对于其他化学或电子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毒性检测的相关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广阔的前景和较大潜力,仍需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常规的青海弧菌生物毒性检测均在实验室内操作,检测流程主要分为四步:实地取样,样本运输,混合培养和酶标仪检测。这种传统的检测手段在各个阶段存在不同问题:实地取样需要工作人员到待检测水域进行实地的多点取样,浪费人力;样本运输过程中因远距离运输和储存儿增加成本,同时,长时间存放的水样本也可能导致变质,造成实验结果误差;实验室中使用酶标仪进行检测,价格昂贵;体积有限的水样本无法检测自然环境中流动的水质;酶标仪繁复的操作流程也只能检测某一时间点青海弧菌的发光强度,不利于做连续性观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青海弧菌的在线水质检测装置,基于环境水样的青海弧菌生物毒性检测原理,基于青海弧菌构建一种针对常规水环境监测的生物传感器,反应水体污染物对生物体、水环境的影响,间接反应水体的污染程度。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申请的目的是保护一种基于青海弧菌的浮标式在线水质检测装置,包括浮标外壳、指示灯带、菌液放置腔、选择性通透单元、光传感器、数据获取及控制单元和无线信号收发单元,其中具体地:
浮标外壳,为球形结构;
指示灯带,设于所述浮标外壳的上半球表面;
菌液放置腔,设于所述浮标外壳的下半球内部,其中装设有青海弧菌混合液;
选择性通透单元,设于所述浮标外壳的下半球表面,使得外部水样进入所述菌液放置腔;
光传感器,设于所述菌液放置腔的上方,实时获取所述菌液放置腔的发光信息;
数据获取及控制单元,设于所述浮标外壳内部,数据获取及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光传感器和指示灯带电连接,数据获取及控制单元实时获取并存储发光信息,并基于发光信息控制指示灯带的发光模式;
无线信号收发单元,设于所述浮标外壳内部,与所述数据获取及控制单元连接,将数据获取及控制单元获取的数据发送至外部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浮标外壳下半球表面设有特定大小的取样区域,所述取样区域为网状骨架结构,所述选择性通透单元设于所述网状骨架结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选择性通透单元为选择性通透膜,所述选择性通透膜设于所述网状骨架结构上,选择性地使得水样及其中的污染物分子、营养物分子进入菌液放置腔,同时阻止青海弧菌外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47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