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磷酸铁锂电池的阻燃电解液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6907.6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1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范修林;乔旭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铋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7 | 分类号: | H01M10/0567;H01M10/0525;H01M10/42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46 | 代理人: | 付钦伟 |
地址: | 312080 浙江省绍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磷酸 锂电池 阻燃 电解液 | ||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一种用于磷酸铁锂电池的阻燃电解液,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分:锂盐3%~20%、有机溶剂66%~92%、阻燃添加剂5%~13.5%,所述阻燃添加剂为1‑四氟乙烯基‑2,3,4‑(2‑溴丁烷酮肟)硅烷,所述有机溶剂由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二甲酯(DMC)组成。本发明能够在不影响电解液粘度、电导率、电池循环性能等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可燃性,并且改性后的氟代硅烷具有较高的闪点甚至无闪点,不易燃,应用到有机电解液中,有利于在负极表面成膜,对正极材料的高温稳定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磷酸铁锂电池的阻燃电解液。
背景技术
工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不可再生能源匮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发并利用新型绿色、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目前化学电源领域的热门研究领域。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长、记忆效应小、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比如便携式传统电子设备、电动工具、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成为目前最有前途和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之一。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拓展应用,各种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近几年,关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相关事故时有报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关于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现象已经引起各界重视并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过程中,随着温度上升,电池中依次会发生SEI膜的分解、阳极与电解质之间发生反应,当温度超过130℃时聚乙烯基料会发生热收缩或熔化,继而引发阴极分解以及电解质分解等现象。一旦隔膜破裂,电池内部就会发生大量短路,甚至造成电池燃烧发生事故。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解液在电池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而电解液的可燃性是造成电池着火甚至爆炸的重要因素之一。商用电解液通常由锂盐以及环状或线性的碳酸酯组成,常见的有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和碳酸甲乙酯(EMC)等,然而,这些酯类电解液存在闪点低、高度可燃、电化学稳定性差等缺点,当电池在过充、过热等情况时容易引起电解液的燃烧。目前,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改进策略众多,如添加阻燃添加剂、采用不易燃电解液、结构稳定性高的电极材料(如磷酸铁锂)等。这其中,发展高阻燃、低污染、低添加量以及电化学稳定的阻燃添加剂是目前解决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易燃问题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阻燃添加剂能够有效降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风险概率,并极大降低其带来的人员财产伤害。
阻燃添加剂是提高电解液热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阻燃添加剂包括有机磷系、含氮化合物类、卤代碳酸酯类、联苯及卤素与磷酸盐的复合物类等。传统的阻燃虽然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比如有机磷系阻燃添加剂的工作原理为自由基清除反应,当电池热失控时,含磷分子热分解产生含磷自由基,它们可以清除由于副反应产生的氢和氢氧活性自由基从而降低起火和爆炸的危险性,因此有机磷酸酯类添加剂的含量直接影响其阻燃性能,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加入较多的量。然而,加入较多添加剂会导致电解液的黏度增加,电解液的导离子率降低,从而使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降低。近几年,硅系阻燃剂因其能够阻止石墨表面上的碳酸丙烯酯分解、热稳定性好、粘度低、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影响较小等优点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种用于磷酸铁锂电池的阻燃电解液来解决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锂离子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电解液的黏度高,电解液的导离子率低,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差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磷酸铁锂电池的阻燃电解液,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分:锂盐3%~20%、有机溶剂66%~92%、阻燃添加剂5%~13.5%。
进一步地,所述阻燃添加剂为1-四氟乙烯基-2,3,4-(2-溴丁烷酮肟)硅烷。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溶剂由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二甲酯(DMC)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铋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绍兴铋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69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