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耦合峰值均值因子的恶臭精准模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8425.4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0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妍;王亘;宁晓宇;崔焕文;荆博宇;张志扬;商细彬;王健壮;曹阳;王铁铮;李伟芳;卢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李鹏 |
地址: | 30019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耦合 峰值 均值 因子 恶臭 精准 模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耦合峰值均值因子的恶臭精准模拟方法,包括:峰值均值因子实验;在污染源周边设置监测点进行现场采样。利用监测点的在线电子鼻长期监测臭气浓度;生成气象数据,将监测点周边的小时大气稳定度信息在CALMET中提取出来。将获得的臭气浓度数据进行处理,对峰值均值因子耦合空气质量模型精准模拟。本发明的优点是:得到的不同大气稳定度等级下的峰值均值因子,耦合空气质量模型得到空气质量模型恶臭瞬时模拟值。该成果可用于预测新建项目的恶臭发生情况,对恶臭管理决策、恶臭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恶臭污染质量标准等制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恶臭污染扩散预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耦合峰值均值因子的 恶臭精准模拟方法。
背景技术
恶臭(异味)作为一种扰民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全国恶 臭污染投诉数量仅次于噪声居第二位。针对这一公众愈发关注的环境问题,如何 评价人群受到的恶臭影响已成为大气环境领域重要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 污染防治法第八十条提出“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 生恶臭气体的,应当科学选址,设置合理的防护距离。”然而,我国恶臭污染研究 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制定恶臭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应用模型进行恶臭污染扩散预测时,国际上普遍采用嗅觉测试与空气质量模 型(AERMOD、CALPUFF、AUSTAL等)相结合的方法。恶臭污染具有以人的嗅觉感 知为判断标准的特殊性。嗅觉的评价时间是由人的嗅觉刺激和呼吸量来决定的, 一般以秒为单位,体现了恶臭污染的瞬时性特点。利用利用空气质量模型对某种 恶臭排放源的影响进行评估,由于没有考虑恶臭污染的特殊性,模型输出的结果 通常是小时均值或日均值的物质浓度,无法评价恶臭瞬时浓度,大大低估了公众 对于恶臭的感受,导致预测结果往往与现实情况差距较大。
我国恶臭污染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制定恶臭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目前进 行恶臭污染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决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通过在企业厂 界和敏感点采集气体样品,由专业嗅辨员在实验室测定样品的臭气浓度,通过与 恶臭污染排放标准的限值对比进行恶臭管理。但是该方法的时间和人员成本较高, 实验过程操作复杂,存在较大的操作误差,并且不能进行长时间的监测,无法满 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恶臭管理的需求。另一种是利用法规的大气扩散模型(ADMS、 AERMOD和CALPUFF)对企业厂界及敏感点进行恶臭污染评估,但是这些大气扩散 模型输出的结果通常是1h均值的物质浓度及臭气浓度。由于恶臭污染排放阵发性 的特点,需要模拟恶臭物质浓度和臭气浓度的瞬时最大值(如1s、5s、3min),其 均值的预测会降低恶臭污染的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因此直接应用这些法规扩散 模型无法满足恶臭污染管理的需求。
峰值均值因子可以将均值浓度转换为瞬时浓度,该转换因子即为 peak-to-mean因子(峰值均值因子),是一种将均值浓度(如1h、0.5h均值)转 换到短时间峰值浓度(如1s、5s峰值)的转换因子,可以满足恶臭监管瞬时最大 值的要求,提高恶臭污染模拟的准确性。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中推荐的大气扩 散模型为AERMOD、CALPUFF、ADMS,均可基于评价范围的气象特征及地理特征, 最多可模拟单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物质浓度及臭气浓度的小时均值浓度分布。 但是对于我国来说,这三个模型尚未结合相关峰值均值因子模块进行恶臭污染模 拟评价,不能输出恶臭污染瞬时最大值结果。因此,我国法规推荐大气扩散模型 无法直接应用于恶臭污染扩散模拟和影响评估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耦合峰值均值因子的恶臭精准模拟 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耦合峰值均值因子的恶臭精准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峰值均值因子实验;
S11:选择垃圾填埋场作为面源,化工厂作为点源;在污染源周边设置监测点 进行现场采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未经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84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