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口径旋转炮弹弹头机械触发引信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9572.3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54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王雨时;尹朝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C1/04 | 分类号: | F42C1/04;F42C15/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口径 旋转 炮弹 弹头 机械 触发 引信 | ||
1.一种小口径旋转炮弹弹头机械触发引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信上体(1)、弹簧(2)、击针(3)、裂环(5)、球盖(6)、隔离球(8)、开口环(9)、引信本体(10)、保险销(11)、剪切销(12)、传爆管(13)、两个针刺雷管(7)和若干离心球(4);球盖(6)一端伸入引信上体(1)并固连,球盖(6)另一端伸入引信本体(10)并固连,引信上体(1)、球盖(6)与引信本体(10)三者共同形成安装腔室,引信本体(10)尾部与传爆管(13)连接;弹簧(2)、击针(3)、裂环(5)和保险销(11)自上而下同轴布置在安装腔室内;保险销(11)被剪切销(12)锁定于隔离球(8)内;
沿引信本体(10)的中心轴线自上而下设有第九阶孔、第十阶孔、第十一阶孔、第十二阶孔和第十三阶孔,第十一阶孔自上向下由减缩的弧形孔和第二直孔构成,第十一阶孔作为第二传爆通道,第九阶孔与球盖(6)连接,球盖(6)与引信本体(10)的第十阶孔、第十一阶孔形成球转子腔室,隔离球(8)设置在球转子腔室内,开口环(9)卡在隔离球(8)上且位于第十阶孔内,第十二阶孔和第十三阶孔内装有传爆管(13),两个针刺雷管(7)对称设置在隔离球(8)内,两个针刺雷管(7)、保险销(11)、剪切销(12)与隔离球(8)构成转动部件即球转子;
所述击针(3)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第三圆柱、第四圆柱和击针尖;第三圆柱顶面向下开有一个第一盲孔,沿第三圆柱外侧壁周向均匀对称开有若干个垂直于击针轴线的第二盲孔,每个盲孔内设有一个离心球(4),第三圆柱底面开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位于第三圆柱和第四圆柱的邻接处,用于装配裂环(5);
所述引信上体(1)头部为卵形,头部外壁设有第二环形槽,引信上体(1)底面沿其中心轴线向上设有孔径递减的第一四阶阶梯盲孔,依次为第一阶孔、第二阶孔、第三阶孔、第四阶孔,所述第一阶孔内设有螺纹,第二阶孔的直径大于第三圆柱的直径,所述第二阶孔用于容纳离心球(4),第三阶孔与击针(3)的第三圆柱之间采用间隙配合,为击针(3)提供轴线方向导向,所述弹簧(2)一端抵住第四阶孔的孔底,另一端抵住击针(3)的第一盲孔;
保险销(11)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五圆柱、第六圆柱和第七圆柱,第五圆柱自顶面向下开有第四盲孔,第六圆柱直径小于第五圆柱和第七圆柱,第五圆柱和第七圆柱直径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口径旋转炮弹弹头机械触发引信,其特征在于:击针(3)上的第三圆柱直径大于第四圆柱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口径旋转炮弹弹头机械触发引信,其特征在于:第四盲孔深度大于击针尖长度,用于防止击针(3)底端的击针尖与保险销(11)顶端接触而失去尖型结构特征,保险销(11)的第六圆柱的长度大于隔离球(8)连接孔的孔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口径旋转炮弹弹头机械触发引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盖(6)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圆柱、截锥和第二圆柱,截锥的顶面半径大于第一圆柱半径,底面半径大于第二圆柱半径,第一圆柱与引信上体(1)的第四阶孔固连,第二圆柱与引信本体(10)第九阶孔固连;截锥的外壁与引信上体(1)和引信本体(10)的外壁平滑过渡;沿球盖(6)的中心轴线自上而下设有一个第一四阶阶梯通孔,分别为第五阶孔、第六阶孔、第七阶孔和第八阶孔,第五阶孔自上而下由减缩形孔和直孔构成,与引信上体(1)的第二阶孔连通,离心球(4)沿减缩形孔运动,直孔与第三圆柱间隙配合,第六阶孔孔径大于第五阶孔和第七阶孔,裂环(5)套在第四圆柱上并嵌入第一环形槽,同时裂环(5)位于第六阶孔内,以限制击针(3)向下运动,第七阶孔与击针(3)的第四圆柱之间为间隙配合,第八阶孔由半球形孔和短直孔构成,孔径大于第七阶孔,所述隔离球(8)部分位于第八阶孔内,两者之间为间隙配合;保险销(11)设置于击针(3)的击针尖正下方,保险销(11)的第五圆柱伸入第七阶孔,第六圆柱和第七圆柱均伸入隔离球(8),保险销(11)与第七阶孔之间采取间隙配合以限定球转子的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957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