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元传感数据的老旧危房倒塌动态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9718.4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7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范诗建;王晋;陈聪;孙灵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瑞邦科特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H04W4/3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昊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83 | 代理人: | 何碧珩;卓彩霞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元 传感 数据 危房 倒塌 动态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元传感数据的老旧危房倒塌动态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进行极限荷载分析,确定薄弱点位,设定理论预警阈值;(2)采用传感器捕捉危房相关构件的数据;(3)采集传感器捕捉到的数据,将数据发送至服务器;(4)读取并处理存储至服务器的数据,对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进行阈值对比分析;(5)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预警,并安排人工巡查。本发明中,采用传感器捕捉倾角、位移、应变等数据;并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并发送至服务器;然后将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老旧危房安全性能;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预警,并安排人工巡查;最终达到实时监测老旧房屋的目的,预防倒塌事故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元传感数据的老旧危房倒塌动态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互联网技术和云平台技术的支持下,利用传感器对既有建筑进行全面的安全监测和预警,有效规避房屋倒塌造成的风险是现阶段城市房屋安全管理的主流发展趋势。借助便捷高效的云端平台给远程房屋的安全监控创造了更多可能。
同时,传统检测方式需要消耗十分巨大的人力物力等成本,负责危房检测的人员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人工检测主要依赖于主观判断的结果,这期间的人为因素也可能对危房管控的效果造成影响或引发预警不及时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元传感数据的老旧危房倒塌动态监测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多元传感数据的老旧危房倒塌动态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进行极限荷载分析,确定薄弱点位,设定理论预警阈值;
(2)采用传感器捕捉危房相关构件的数据;
(3)采集传感器捕捉到的数据,将数据发送至服务器;
(4)读取并处理存储至服务器的数据,对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判断老旧危房安全等级,并作出预警判断;
(5)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预警,并安排人工巡查。
进一步地,步骤(2)中,采用的传感器为拉绳式位移传感器、拉杆式位移传感器、振弦式应变计、静力水准仪、倾角仪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
进一步地,步骤(3)中,通过Lora网络采集传感器捕捉到的数据;将数据进行封装转4G网络发送至服务器。
进一步地,步骤(5)具体为: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预警,并安排人工巡查,对确有可能发生的老旧危房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做好人群疏散工作。
进一步地,步骤(2)中,采用静力水准仪针对房屋整体、沉降量监测。
进一步地,采用拉杆式位移计针对裂缝监测。
进一步地,倾角仪针对墙柱倾斜监测。
进一步地,步骤(3)中,通过LORA网络和传感节点进行通讯,通过4G模块上传数据;传输数据采用标准Json格式。
进一步地,采用应变计针对承重墙体内力监测,一级预警:应变计数值大于等于0.85且小于等于0.9倍承载力设计值或计算值;二级预警:应变计数值大于等于0.9,且小于1.0倍承载力设计值或计算值;三级预警:应变计数值大于等于1.0倍承载力设计值或计算值;γ0·Sd≤Rd一式,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的设计表达式;γ0——结构重要性系数,Rd——结构的抗力设计值;Sd——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进一步地,单片墙或柱产生相对于房屋整体的限制局部倾斜变形大于7‰,代表结构危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瑞邦科特检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瑞邦科特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97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勤数据生成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钻攻设备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