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数据批量共享交换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9722.0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03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甫;刘尚鑫;马传琦;李青修;武志强;赵文俊;段崇;陈亚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鹤壁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62 | 分类号: | G06F21/62;G06F18/23;H04L67/1095;H04L9/4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财全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77 | 代理人: | 邢鹏达 |
地址: | 458030 河南省鹤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批量 共享 交换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数据批量共享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交换系统和中心备份装置;所述的中心交换系统以中心服务器为载体,进行大数据的共享交换工作。中心备份装置包括硬盘承盒、硬盘填装装置、硬盘插读装置、硬盘读取装置,硬盘读取装置安装在硬盘承盒前端,用于读取硬盘内容且在读取完后可将硬盘拔出推开,为下一个需读取的硬盘腾出空位,该装置实现了连续读取硬盘数据,不需单独换取硬盘,增加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数据共享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数据批量共享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却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关注。大数据作为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企业内部的经营交易信息、互联网世界中的商品物流信息,互联网世界中的人与人交互信息、位置信息等,其数量将远远超越现有企业IT架构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实时性要求也将大大超越现有的计算能力。如何盘活这些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也是云计算内在的灵魂和必然的升级方向。
组织在各部门内共享数据很容易出现数据孤岛,使数据不能共享,导致数据涣散,不易于管理。因此本发明公开一种能够使各部门能够共享交换数据的平台实现数据的批量共享。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上的缺陷,一种大数据批量共享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交换系统和中心备份装置;所述的中心交换系统以中心服务器为载体,进行大数据的共享交换工作。
所述的中心交换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步骤为:
步骤S10:提取部门数据库目录,上传到中心交换系统中;
步骤S20:设定部门数据的共享交换模式,通过共享交换模式区别访问权限;共享交换模式分为:直接共享交换模式和授权共享交换模式;
步骤S30A:在直接共享交换模式下,部门之间无层级关系,执行步骤S40A;
步骤S40A:部门发布共享数据为直接交换模式时,其它部门可通过数据交换总线或API直接对该部门进行数据共享交换;
步骤S30B:在授权共享交换模式下,部门之间存在多级上下关系,执行步骤S40B;
步骤S50B:部门发布共享模式为授权共享时,低级别部门在访问该部门数据时需要向中心交换系统请求授权;
步骤S50B:该部门获得授权,可以与被访问部门共享交换数据。部门业务数据库可以通过数据交换网关进行数据的共享交换发起请求,共享交换中心通过指令选择数据交换总线或中心数据库作为访问途径,供数据交换网关访问;
共享交换中心提供API服务控制中心,通过提供数据库API为组织内部部门和外部部门提供访问接口;当外部部门通过API访问数据时,API服务网关使其访问脱敏后的数据。
步骤S10的过程包括:
步骤S101:将文本数据信息进行量化处理;
步骤S102:使用基于NLP的工具提取数据信息向量化的特征;
步骤S103:计算数据特征相似度,利用无监督聚类算法将数据进行聚类;
步骤S104:抽取权重搞的数据特征作为数据目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鹤壁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鹤壁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97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