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封锚后的锚索抗拔承载力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9851.X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9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张雄水;郭朝旭;翁祖昌;邱志华;梁曦;黄阳;曾文;陈旻;陈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连梅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封锚后 锚索抗拔 承载力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封锚后的锚索抗拔承载力检测装置,其受力钢筋穿设在穿心式千斤顶上,且所述受力钢筋的上端通过工具锚锁定在穿心式千斤顶的上端;穿心式千斤顶设置在支撑凳上,支撑凳架设在衔接钢筒的上方;所述衔接钢筒包括钢筒本体和衔接锚具,所述钢筒本体连接设置在衔接锚具上端;受力钢筋的下端依次穿过支撑凳和钢筒本体,并固定在钢筒本体上;锚索一端埋设在格构梁中,所述锚索裸露在格构梁外侧的部分通过工作锚进行锁定,位于所述工作锚上端的所述锚索穿设在所述衔接锚具上;位移计与工作锚相连。本发明可对封锚后的锚索进行整体拉拔,解决了封锚后的锚索承载力难以检测的难题,具有操作方便、结构可靠安全、检测结果准确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封锚后的锚索抗拔承载力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锚索作为岩土锚固和支护的重要构件,在边坡挡墙、基坑支护、隧道洞室等工程建设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锚索的主要作用机理:作为拉力传递构件,有效的利用稳定地层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来承受结构物的拉拔力、抵抗地层间及地层与结构物间的剪切和拉伸位移。
对锚索进行抗拔试验,可以检测锚索的抗拔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目前,对锚索承载力的检测,基本上是在施工完成后、封锚前进行,此时锚索外露部分较长,保留的长度足够穿过穿心千斤顶,从而方便检测。而在进行到锚索竣工封锚阶段,需将锚索外露多余部分截去,余下的锚索长度与锚具距离变短,一般为几毫米至几厘米之间,此后如再需进行抗拔力检测时难度较大。然而,当对封锚后锚索抗拔承载力是否符合设计有需求或既有建筑边坡需进行安全性鉴定,为隐患提供科学依据时,往往要对封锚后的锚索进行检测,因此,急需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工程上往往会遇到很多情况需对封锚后锚索进行检测,如:1、封锚前的场地不具备条件进行检测;或只能指定一些特定位置的锚索进行检测,无法达到抽查的目的;2、对既有边坡进行安全性或稳定性分析,需对既有封锚后的锚索进行锁定力是否符合要求进行鉴定。
目前,工程上对封锚后的锚索进行抗拔承载力的鉴定或检测通常采用锚索接头接长对其中某索或几索部分进行拉拔,无法实现整体的拉拔。此方法检测存在以下不足:1、锚索是整体受力,单独对其中某索或某几索进行拉拔无法反映其整体情况;2、无法准确测读其位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封锚后的锚索抗拔承载力检测装置,其可对封锚后的锚索进行整体拉拔,且锚索无需接长,能够对原锚索直接进行张拉,解决了封锚后的锚索承载力难以检测的难题,具有操作方便、结构可靠安全、检测结果准确的特点。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封锚后的锚索抗拔承载力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受力钢筋、工具锚、穿心式千斤顶、支撑凳、衔接钢筒、工作锚以及位移计,所述受力钢筋穿设在所述穿心式千斤顶上,且所述受力钢筋的上端通过所述工具锚锁定在所述穿心式千斤顶的上端;所述穿心式千斤顶设置在所述支撑凳上,所述支撑凳架设在所述衔接钢筒的上方,所述支撑凳上穿设有穿孔;所述衔接钢筒包括钢筒本体和衔接锚具,所述钢筒本体连接设置在衔接锚具上端;位于所述穿心式千斤顶下端的所述受力钢筋依次穿过所述支撑凳和钢筒本体,并固定在所述钢筒本体上;
锚索一端埋设在格构梁中,所述锚索裸露在格构梁外侧的部分通过工作锚进行锁定,位于所述工作锚上端的所述锚索穿设在所述衔接锚具的通孔上,并通过锚具夹片锁定在所述衔接锚具;所述位移计与所述工作锚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位移引出杆,所述位移引出杆包括套环和引出支架,所述套环与引出支架相连接,所述套环套设在所述工作锚的外侧,所述位移计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钢筒本体的下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衔接锚具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钢筒本体通过内螺纹与所述衔接锚具的外螺纹相螺旋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工具锚和所述穿心式千斤顶之间还设置有一垫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98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