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力机用内爆式过载保护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01026.9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88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方迪江;方田;赵志全;田进;陈天宝;郑秋枫;姚泳良;王守业;周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斯特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0B15/28 | 分类号: | B30B1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8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机 用内爆式 过载 保护装置 方法 | ||
一种压力机用内爆式过载保护装置,包括用于压力机的球头,球头配合连接有球碗,所述的球碗配合连接有油缸;球碗与油缸之间设有压力腔,压力腔连接有加压油路和过载溢出油路,加压油路和过载溢出油路为两个不同的油路;所述的加压油路连接有过载泵。本发明采用球碗与油缸之间设有压力腔,压力腔连接有加压油路和过载溢出油路,加压油路和过载溢出油路为两个不同的油路。通过加压与过载溢出油路分开设置,使得过载时压力机瞬时急速停止,相对传统的加压与泄压油路为同一油路结构反应更加灵敏、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载保护装置以及方法,尤指涉及一种压力机用内爆式过载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机械压力机过载保护装置大都分为两种,一种是压塌块式保险器装置,另一种是液压过载保护装置。压力机工作过程中过载保护装置,即工作时载荷超过额定载荷100%—110%时的一种卸荷装置。同时当压力机发生过载后,过载保护系统能快速地将压力机恢复工作状态,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压塌块式保险器装置和液压过载保护装置都存在着一定缺陷。压塌块式保险器发生轻微过载金属保险器不一定破裂,并且机床无报警可以正常工作,随着压力机长时间过载工作,金属保险器疲劳强度增大,金属保险器产生变形乃至破裂,理论上可以从滑块前端方格内拿出破损的保险器进行更换,实际中经常出现保险器变形卡在滑块内腔中无法拉出,需拆卸上端连杆及滑块,这样就导致维修时间长、费力、影响设备使用效率。中大型机械压力机采用的液压过载保护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泄漏不按照公称压力卸荷问题,可靠性及稳定性差。现在液压过载保护装置其加压油口和卸荷油口是一个口,过载时反应时间长,在压力过载到压力机收到停止信号停止的过程中,冲床及模具本身都会受到因过载动作反应过长而造成的应力伤害。如何提高反应速度以及使用安全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对象。
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710331032.3公开了一种机械压力机机电过载保护及拉伸装置及方法,该种装置以及方法主要依靠的技术结构是蝶形弹簧,其对于发生过载时需要一个弹簧缓冲的时间。如何进一步的提高反应速度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对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过载时瞬时动作使压力机急速停止,从而保护模具的机械式的压力机用内爆式过载保护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压力机用内爆式过载保护装置,包括用于压力机的球头,球头配合连接有球碗,所述的球碗配合连接有油缸;球碗与油缸之间设有压力腔,压力腔连接有加压油路和过载溢出油路,加压油路和过载溢出油路为两个不同的油路;所述的加压油路连接有过载泵。球碗与油缸之间设有压力腔也就是在球碗与油缸之间形成机械密封,其预压压力高,刚性强,具有自主爆破功能。本发明这里描述的自主爆破功能也就是过载溢出油路功能,当压力腔过载时压力油可以从球碗与油缸之间形成机械密封处溢出达到泄去载荷的技术目的,当然在泄压的同时因为压力传导到限位开关压力机立即停止,防止压力机上的模具损伤。该种装置由于采用了机械密封式的油压过载保护结构,加压与泄压油路分开设置,使得过载时压力机瞬时急速停止,相对传统的加压与泄压油路为同一油路结构反应更加灵敏、安全。
所述的所述的过载溢出油路包括球碗与油缸之间相互配合的一个台阶面,台阶面上下两侧的球碗与油缸相互贴合形成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该种过载溢出油路其采用球碗与油缸之间相互配合的一个台阶面形成机械密封,只有当压力腔内的压力大于设定压力时才可以将球碗与油缸之间相互配合的台阶面分开,由此实现压力油经过第二贴合面、台阶面、第一贴合面流出达到泄压的技术目的。
所述的第一贴合面上设有第一油槽,第一油槽可以横向设置,也可以纵向设置,一方面达到流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预压腔体提高预压压力。
所述的第二贴合面上设有第二油槽,第二油槽可以横向设置,也可以纵向设置,一方面达到流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预压腔体提高预压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斯特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斯特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10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倒装结构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集束型灰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