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材料海洋大气环境-扭转疲劳耦合试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06778.4 | 申请日: | 202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1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罗来正;张伦武;符朝旭;吴帅;王成章;王健坤;刘溅洪;冯利军;刘俊;黄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2 | 分类号: | G01N3/32;G01N3/02;G01N1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德创至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5 | 代理人: | 陈先权 |
地址: | 400039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材料 海洋 大气环境 扭转 疲劳 耦合 试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材料海洋大气环境‑扭转疲劳耦合试验方法,其包括步骤有:将呈轴状结构的金属材料置于海洋户外环境下进行包含扭转疲劳试验、静态暴露试验的交替循环试验,以天作为试验基本单位,以设定周期进行抗扭强度性能检测,并绘制试验曲线,作为金属材料的海洋户外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该发明从本质上反映了海洋大气中多环境因素腐蚀与扭转疲劳载荷耦合作用下对金属材料性能退化影响,可用于快速评估金属材料的海洋环境适应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材料海洋大气环境-扭转疲劳耦合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扭力轴、飞机起落架等关键承载结构件在海洋大气环境服役过程中,一方面遭受扭转疲劳载荷的作用,另一方面还遭受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和盐雾等多种海洋大气环境因素腐蚀的综合影响,这种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及扭转疲劳载荷的耦合作用极易造成关键承载结构件的腐蚀疲劳断裂,对装备的可靠服役造成重大隐患。
目前,国内外对于材料腐蚀扭转疲劳性能测试,已从实验室腐蚀模拟扭转疲劳试验向户外环境下扭转疲劳试验转变,如中国专利“一种海洋气候环境-扭转载荷耦合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ZL201811011879.4)”公开了一种可在海洋气候环境下开展扭转疲劳试验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可实现海洋气候环境腐蚀与扭转疲劳试验结合,但该专利对于户外环境下扭转疲劳试验方法未进行详细描述,其主要详尽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
建立海洋大气户外环境下扭转疲劳试验方法,探索金属材料在海洋大气环境和扭转疲劳耦合作用下的扭转性能退化规律,对于丰富和发展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和腐蚀疲劳等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应用于海洋大气环境下的关键承载结构的设计、选材,提高使用性能和寿命等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金属材料海洋大气环境-扭转疲劳耦合试验方法,从本质上反映了海洋大气中多环境因素腐蚀与扭转疲劳载荷耦合作用下对金属材料性能退化影响,可用于快速评估金属材料的海洋环境适应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金属材料海洋大气环境-扭转疲劳耦合试验方法,其包括步骤有:将呈轴状结构的金属材料置于海洋户外环境下进行包含扭转疲劳试验、静态暴露试验的交替循环试验,以天作为试验基本单位,以设定周期进行抗扭强度性能检测,并绘制试验曲线,作为金属材料的海洋户外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
具体地,所述扭转疲劳试验包括:以0.45Tm应力水平、-45°~45°扭转角度、正弦波加载波形、2Hz加载频率对金属材料进行扭转加载,加载时间:每天上午连续7分钟,下午连续7分钟,其中,Tm为金属材料自身的最大扭矩。
具体地,所述静态暴露试验包括:将金属材料于所述扭转疲劳试验同等环境下静置,此过程不对金属材料施加除大气压强外的任何外界载荷,静置时间:每天除进行扭转疲劳试验外的其余时间。
具体地,设定周期为10、20、30、45天,以设定周期当日进行交替循环试验后进行抗扭强度性能检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保证了金属材料始终暴露于海洋大气户外环境中,真实反映了金属材料服役过程遭受的海洋大气温度、湿度、盐雾等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腐蚀影响与扭转疲劳的耦合作用,试验结果更加接近金属材料实际服役情况,更具工程应用价值;
2.主要考核金属材料海洋大气户外环境下扭转疲劳性能,而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模拟环境试验;克服了传统实验室加速试验难以真实反映海洋大气温度、湿度、盐雾等多种环境因素腐蚀的综合影响,而自然环境静态暴露试验不能反映扭转疲劳影响的不足;
3.与传统自然环境静态暴露试验相比,实现了金属材料环境适应性考核与评估由静态试验向动态试验的转变;
4.与传统实验室模拟加速试验相比,本试验真实再现了大气环境腐蚀与扭转疲劳耦合作用下的装备实际遭遇的工况情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未经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67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