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静电玻璃钢夹砂缠绕管道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07127.7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1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孙尚福;王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尚福 |
主分类号: | B29D23/00 | 分类号: | B29D23/00;C08L63/10;C08K7/14;C08K5/14;C08J5/04;B29K105/00;B29K10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3000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电 玻璃钢 缠绕 管道 及其 生产 方法 | ||
1.一种防静电玻璃钢夹砂缠绕管道,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树脂:35-80份;玻璃纤维纱:40-55份;固化剂:3-5份;促进剂:3-5份:防静电剂:5-8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静电玻璃钢夹砂缠绕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为环氧乙烯基酯树脂,所述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在使用前需进行凝胶测试,所述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凝胶测试时选用在25℃空气、6%Co=0.3phr和55%MEKPO=1.2phr的测试方法,选取100g树脂+1.1gCHP+0.75gCO-N(0.6%)进行测试,检测粘度为:250cps-450cps,胶化时间为:18-22min,放热峰时间为:--min,放热峰温度为:0℃-1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静电玻璃钢夹砂缠绕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纱可为玻璃纤维直接无捻粗纱或ECR玻纤直接纱,当所述玻璃纤维纱为玻璃纤维直接无捻粗纱时,所述玻璃纤维直接无捻粗纱的线密度为:2280Tex-2520Tex,可燃物含量为:0.5%-0.7%,含水率为:≤0.1%,断裂强度为:≥0.4N/Tex,所述玻璃纤维直接无捻粗纱的检测条件为:环境温度23℃,相对湿度5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静电玻璃钢夹砂缠绕管道,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玻璃纤维纱为ECR玻纤直接纱时,所述ECR玻纤直接纱的化学成份为:①无氟、无硼;②(R2O)≤0.8%;③其他复合要求的成分;所述ECR玻纤直接纱的纤维强度为:≥0.3N/Tex,线密度为:2400±168Tex,线密度变异系数为:≤5%,单丝直径为:24±3.6um,股纱:2000,股数:2400Tex/股,润滑剂:硅烷,可燃物含量:0.55±0.2%,含水量:≤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静电玻璃钢夹砂缠绕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促化剂为过氧化甲乙酮,所述防静电剂采用QBJL-2020测得含量为:≥97%,熔点为:≤-10℃,水溶性为:水溶,采用GB/T4472-2011(25℃)测得密度为:1.320g/cm³。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一项所述的防静电玻璃钢夹砂缠绕管道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管道内衬层操作:
A1:管道内衬层安装:将管道内衬层两端进行涂抹润滑脂,并通过外部驱动控制管道内衬层进行低速旋转;
A2:管道内衬层纤维丝缠绕:将标准份的玻璃纤维纱浸入标准份的树脂基体中,待玻璃纤维纱浸泡完毕后,将玻璃纤维纱裸露的自由端近工艺要求逐层缠绕在管道内衬层上,在缠绕时进行上胶,随后使用重力辊组对其进行压紧;
A3:风干定型:将包裹缠绕后的管道内衬层放置在自然环境下进行风干4-6小时即可得定型后的玻璃钢管道;
(2)管道处理:
B1:将管道插口打磨,在插口打磨时,将槽的直径和插口外直径控制在误差+0.5,承口固定不变;
B2:检查承口,确认承口的工作面无缺损和无杂质,确保其平滑;
(3)打压嘴安装:
C1:首先量出工作面的中心位置,并选取10mm的钻头在工作面的接触面上进行打孔,使打出的孔刚好可将压嘴头沉下;
C2:安装时将稀释的玻璃钢粉尘封泥涂抹在打压嘴上,之后在孔内打上封闭胶衣并将压嘴进行安装,使压嘴安装后与工作面平滑,随后在另一端套上垫片并使用螺母拧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静电玻璃钢夹砂缠绕管道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2中纤维丝缠绕时仍需低速旋转管道内衬层,在上胶时需将上胶装置设置在管道内衬层的平行正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静电玻璃钢夹砂缠绕管道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3中自然环境指处于厂房中通风位,在通风时应尽量减少灰尘杂质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尚福,未经孙尚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712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