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压配电柜远程诊断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12978.0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52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孙胜杰;武文君;杨运富;杨平;何祖谦;黄强;黄亮;张义;陈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长通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H02B1/3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刘永来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压 配电柜 远程 诊断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智能配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压配电柜远程诊断系统及方法,其中系统包括:电力监测模块,用于获取低压配电柜内部及外部的电力参数信息;辐射监测模块,用于获取低压配电柜外部的辐射值信息;控制处理模块,用于判断电力参数信息是否异常,在电力参数异常时生成第一报警信息,将第一报警信息发送至个人智能终端,并根据辐射值信息计算对应的光圈的圈径;探照发光模块,用于根据圈径大小发出可见光,形成圈径大小相对应的光圈;物体感应模块,用于感应光圈范围内是否存在有物体,当感应到光圈范围内存在有物体时生成第二报警信息,并将第二报警信息发送至个人智能终端。本发明解决了不能对配电柜的辐射情况进行监测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配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压配电柜远程诊断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力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用户对配电系统的安全、便利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实现配电系统的智能化配电,方便用户实时监控用电设备,同时对于提升配电的安全性能也发挥极大的作用。配电系统通常会设置多个配电线路,每个配电线路会设置一个断路器以及与断路器连接的若干个用电设备。在用电过程中,如其中任意一个配电线路出现用电故障(如过压、欠压、过载)时,用户难以及时发现有配电线路出现故障,从而不便用户及时处理故障。
对此,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智能配电回路故障检测系统,包括:若干个配电线路,每个配电线路包括断路器以及与断路器电连接的智能设备;智能总开关,智能总开关分别与各配电线路的断路器电连接;网关,网关与智能总开关通讯连接,且网关与每个配电线路的智能设备通讯连接,网关定时轮询配电线路的所述智能设备;以及个人智能终端,网关与个人智能终端通讯连接;当其中配电线路出现故障时,网关轮询配电线路对应的智能设备无响应,网关向个人智能终端发送故障报警信息,网关通过智能总开关获取各配电线路的电流及电压数据,且网关将各配电线路的电流及电压数据发送至个人智能终端。
配电箱大多数由箱体以及箱体内的市电开关、支路开关等部件组成,虽然能够完成配电回路故障检测以及基本的配电管理功能,但是,由于配电柜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辐射,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过高的辐射会对来往的行人造成不利影响,故而,有必要对配电柜的辐射情况进行监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压配电柜远程诊断系统及方法,解决了不能对配电柜的辐射情况进行监测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基础方案为:低压配电柜远程诊断系统,包括:
若干个配电线路,每个配电线路包括断路器以及与断路器电连接的智能设备;
智能总开关,智能总开关分别与各配电线路的断路器电连接;
网关,网关与智能总开关通讯连接,网关与每个配电线路的智能设备通讯连接,网关定时轮询配电线路的智能设备;
个人智能终端,网关与个人智能终端通讯连接;
还包括:
电力监测模块,用于获取低压配电柜内部及外部的电力参数信息;
辐射监测模块,用于获取低压配电柜外部的辐射值信息;
控制处理模块,用于判断电力参数信息是否异常,在电力参数异常时生成第一报警信息,将第一报警信息发送至个人智能终端,并根据辐射值信息计算对应的光圈的圈径;
探照发光模块,用于根据圈径大小发出可见光,形成圈径大小相对应的光圈;
物体感应模块,用于感应光圈范围内是否存在有物体,当感应到光圈范围内存在有物体时生成第二报警信息,并将第二报警信息发送至个人智能终端。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长通电气有限公司,未经贵州长通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29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松夹刀机构及五轴头电主轴
- 下一篇:一种掺杂型大颗粒碳酸钴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