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大型综合体的车位级停车需求状态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13139.0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0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楚;徐海北;李楠;郭昊旻;杨雨薇;陈峻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静态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高速公路联网营运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14 | 分类号: | G08G1/14;G06F17/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岑丹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大型 综合体 车位 停车 需求 状态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综合体的车位级停车需求状态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评价需求,确定准则层的研究目标为单一目标或多目标;根据准则层中的各目标,选定指标层的计算指标,并依照车位逐一计算各指标;根据变量类型,采取对应的归一化模型,进行计算;采用评价模型对车位级停车需求状态进行评价;基于车位级评价结果,对区域级停车需求状态进行评价;根据区域级停车需求状态评价均值,识别区域中低水平状态停车位。本发明为综合体车位级停车需求的精细化研究提供支撑,是适用于城市综合体不断增加背景下的车位级停车需求状态评价与分析的新手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停车需求管理技术,具体为一种面向大型综合体的车位级停车需求状态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土地呈高密度集约化利用,城市综合体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综合体停车场规模大、空间复杂,出行者寻泊和进出停车场困难,具有位置差异的停车位利用率不同,部分车位停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当前,以单车位粒度的停车需求时空特性规律研究尚不充分,车位级需求状态评价指标尚不全面,限制了停车场内运行秩序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进一步加深车位级停车需求的精细研究,可以为停车者便捷寻泊提供理论依据,为场内差异化收费等需求管理策略提供方案建议,为推动停车场内需求分布的均衡性和合理性提供判断工具与参考。
传统停车需求评价主要面向停车场,极少考虑停车位之间的时空特征差异,而车位级的管控技术是现代化科技装备发展的发力方向,大型综合体停车场服务的对象多,涉及的相关主体多,包括停放者、经营者、管理者等,其评价目标差异大,包括满足停放需求的交通要求、增加停车场运营收益和效益的经济性要求、提升停放者满意度的服务要求等。
具体来说,对于停放者而言,需求状态运行良好的泊位需要停放便利、步行距离短,停放后周围的进入设施便于寻找、距离使用者期望的进入设施位置近等等,即具备用户端的便利性要求。
对于经营者而言,从收益方面经营者希望综合体停车场内的资源利用率高,即泊位占有率、周转率较高,停放间隔较短;另外,综合体由于其集约性和功能复合性,综合体日服务活跃人群量大,从满足更多停车需求角度分析,经营者希望车位不被长时占用,即具备效率性的要求。
对于管理者而言,从管理难度分析,在时间上,无论是一天内、工作日与节假日,管理人员希望空间范围内,泊位的占有率、周转率波动性小,不同时段泊位的使用情况较为恒定、变化均衡,使用者停放行为具有驶入和驶离的一致性,从而不易产生停车内部交通网络的拥堵,降低停车场管理难度;在空间上,不希望出现热度很低即冷点的泊位和停车片区,从而达到停车场利用的最大化,即具备均衡性的要求。
因此,从多角度、多维度探究描述和表征综合体停车场需求运行状态水平的指标,选取合理的评价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提出基于车位级的综合体停车场需求状态评价方法,以获得量化工具与标尺,实现泊位之间、区域之间、停车场之间以及不同时刻的综合体停车需求状态的对比与评价,是当前大型综合体停车资源车位级精细化管理中亟待研究的关键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面向大型综合体的车位级停车需求状态评价方法,以解决传统停车需求评价方法难以应对复杂时空背景和停放环境下,评价车位级停车需求状态的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面向综合体的车位级停车需求状态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分析需要,判断服务对象,确定服务对象的准则层分析目标,所述准则层分析目标包括便利性、效率性和均衡性;
步骤2、根据准则层分析目标,选定指标层的具体计算指标,对每个停车位逐一计算每个计算指标;
步骤3、根据选定的计算指标,判断其指标类型,并采用相应变量归一化计算方法计算归一化后的指标结果;
步骤4、根据停车位的各项计算指标结果,综合运用评价模型,评价大型综合体车位级停车需求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静态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高速公路联网营运管理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静态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高速公路联网营运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31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