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零碳充换送补停综合能源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19481.1 | 申请日: | 202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8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文;王海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永文 |
主分类号: | B60L53/00 | 分类号: | B60L53/00;B60L53/52;B60L53/51;B60L53/80;B60L53/66;B60L53/68;E04H6/12 |
代理公司: | 苏州汇德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96 | 代理人: | 郭海涛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零碳充换送补停 综合 能源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零碳充换送补停综合能源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属于电动车辆智能能源补给技术领域,包括管理终端、控制中心、立体车库和移动能源配给车,立体车库内设有智能泊车机器人和风及光伏发储配电系统;管理终端与控制中心之间通过网络连接;立体车库内设有泊车交换区、升降梯、行车区、泊车区、换电区和充电区;风及光伏发储配电系统包括光伏发电站、风力发电站和储能站;该系统利用新能源发电,移动能源配给车作为候补,真正实现了零碳的概念,同时还可实现电动车辆的停车、换电和充电功能,用户使用方便,系统自动化程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车辆智能能源补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零碳充换送补停综合能源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电动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新兴行业,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还未制定出统一的标准,不同电动车企都拥有自己品牌的电池外形,电池的形状和结构各不相同,用户必须找到自己品牌的车辆充换电站才能进行充电或换电,因此难度较大,并且每个品牌都需要建立自己的车辆充换电站,造成场地占地面积大,同时在不同车辆充换电站中会出现排队和空场现象,易造成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对于换电,换电后电池的安全性能无法得到保障,更换电池相对于初装电池质量是否达标也仍然存疑,不停更换车辆的电池会造成电气接口松动和磨损,会降低车辆安全性能,从而影响汽车的寿命,因此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两方面考虑,不同的车企建立自己的换电站都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对于充电,现存的充电桩市场竞争激烈,不同企业的卖电价格差别很大,大多数充电桩采用市电供应,偷换了新能源的概念,并且车辆充电时容易对电网造成较大的冲击,安全隐患较大;同时目前充电桩大多直接设置在室外,管理和维护不规范,因此零部件生锈严重,损坏现象较多,难以满足用户的实际充电需求。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在电动车辆能源补给方面,并未真正有效地利用新能源的优势,资源浪费现象明显,管理和使用方面较为粗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同时,现代城市中机动车辆保有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越来越多的机动车辆导致停车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当前机动停车场多为平面布置,并未有效利用立体空间,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碳充换送补停综合能源系统,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零碳充换送补停综合能源系统,包括管理终端、控制中心、立体车库、移动能源配给车和风及光伏发储配电系统,立体车库内设有智能泊车机器人;管理终端与控制中心之间通过网络连接;立体车库内设有泊车交换区、升降梯、行车区、泊车区、换电区和充电区;泊车交换区位于立体车库的入口处,泊车交换区、升降梯、泊车区、换电区和充电区均与行车区相邻设置;风及光伏发储配电系统包括设于立体车库外部的风力发电站、设于立体车库外立面和屋顶区域的光伏发电站,以及设于立体车库内部的储能站;在控制中心、立体车库、智能泊车机器人和移动能源配给车上均设有与风及光伏发储配电系统相适配的电气接头;在控制中心、立体车库和智能泊车机器人上均设有与移动能源配给车相适配的电气接头。
风及光伏发储配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站、光伏发电站、储能站、能量转换装置、负载、监控和保护装置;风力发电站设于立体车库的外部,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光伏发电站设于立体车库的外立面和屋顶区域,将光能转换为电能;风力发电站和光伏发电站为该零碳充换送补停综合能源系统提供电能,储能站用以储存电能。该发明中,零碳充换送补停综合能源系统利用了微电网系统,通过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可实现自身发电和用电的独立控制循环,可以为移动能源配给车送电,并且当风及光伏发储配电系统临时缺电时可利用移动能源配给车应急补电,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完全不依赖市电,整个系统使用清洁能源,因此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零碳的概念。
进一步地,所述立体车库为多层机动车辆停车库,在每层中均设有升降梯、行车区、泊车区、换电区和充电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永文,未经王永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94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