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棉聚酯弹力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21562.5 | 申请日: | 202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79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赖宇坤;叶介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8/14 | 分类号: | D01F8/14;D01F1/10;D01F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颖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厦门市同***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酯 弹力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面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棉聚酯弹力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涤纶切片、PTT切片与成孔剂进行共混熔融纺丝,得到双组份聚酯长丝;所述成孔剂为二氧化硅,粒径在300纳米以下;将所述双组份聚酯长丝通过碱溶处理析出成孔剂,得到表面具有微坑结构的仿棉聚酯弹力纤维。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聚酯弹力纤维表面具有若干100‑300nm大小的微坑结构,具有较好的光泽、手感等仿棉感,同时兼具良好的吸湿速干和弹性,利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面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仿棉聚酯弹力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棉纤维面料是重要的纺织品面料,其吸湿和透气性好,手感柔软,但弹性相对较差,也会受到天然原料产量的一定限制。目前,市场上仿棉型弹力化学纤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包芯纱来实现,其是以棉纤维为皮、氨纶长丝为芯来达到棉纤维良好的吸湿和手感。这种包芯纱采用氨纶做为芯纱,改善弹性,但是氨纶丝在使用久了以后,由于其会老化,渐渐失去弹性,耐久性较差。
另外一种是通过PET/PTT聚酯双组分长丝和普通涤纶进行合股并纱,利用PET/PTT双组份长丝的弹性收缩率和普通涤纶的差异性,通过两根纤维收缩率不一样形成布面的凸凹不平的棉感,其优点是发挥了PET/PTT涤纶长丝机械弹性的特点,实现永久的弹性,克服上述包芯纱中氨纶老化的不足。然而,这种合股并纱的缺点是,由两根纱线收缩率不一样所形成的凸凹不平的布面风格及手感等太过于粗糙,难以达到天然棉纤维的细腻凸凹棉感及良好吸湿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仿棉聚酯弹力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制备的聚酯弹力纤维具有较好的仿棉感,同时兼具良好的吸湿速干和弹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仿棉聚酯弹力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涤纶切片、PTT切片与成孔剂进行共混熔融纺丝,得到双组份聚酯长丝;所述成孔剂为二氧化硅,粒径在300纳米以下;
将所述双组份聚酯长丝通过碱溶处理析出成孔剂,得到表面具有微坑结构的仿棉聚酯弹力纤维。
优选地,所述涤纶切片为迭代涤纶切片。
优选地,所述共混熔融纺丝过程中,控制成孔剂流速小于0.5m/s,迭代涤纶熔体流速大于3m/s。
优选地,所述共混熔融纺丝的温度为230~270℃,经异型截面喷丝板喷出原丝,将原丝依次进行冷却、预拉伸、上油、牵伸定型,得到双组份聚酯长丝。
优选地,所述异型截面喷丝板的单孔横截面形状为W型、近似8字型或近似Y型,优选为近似Y型。
优选地,所述共混熔融纺丝的牵伸倍数为3-9倍。
优选地,所述碱溶处理的pH值为9~10,处理时间为2~4min。
本发明提供一种仿棉聚酯弹力纤维,采用前文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纤维纵向表面具有若干100-300nm大小的微坑。
优选地,所述仿棉聚酯弹力纤维为FDY丝,细度为0.4-1.5D,断裂伸长率为130-160%。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料,由前文所述的仿棉聚酯弹力纤维织造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首先采用粒径300纳米以下的二氧化硅成孔剂与涤纶切片、PTT切片共混熔融纺丝,然后将得到的双组份聚酯长丝在碱性作用下使成孔剂在纤维表面析出,起到纤维刻蚀处理的作用,使PET/PTT纤维表面形成表面大于100纳米的微坑结构,通过这个微坑结构使纤维及面料表面具有漫反射的效果,降低化纤面料的光泽感,达到仿棉的光泽。同时,所述的微坑结构降低PET/PTT弹性纤维的刚性,使纤维的柔软程度增加,还使面料摩擦系数加大,不像一般化纤长丝面料光滑触感,即纤维及面料的棉感加强,还兼具良好的吸湿速干和弹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15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