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主动注入的早期故障区段定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26969.7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66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贾科;施志明;毕天姝;李俊涛;陈聪;陈淼;刘鑫;钮厚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陈亮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主动 注入 早期 故障 区段 定位 方法 | ||
1.一种基于主动注入的早期故障区段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基于直流电缆的早期故障特征,构建柔性直流系统的早期故障模型表达式;
其中,以表征直流电缆击穿期的模型作为早期故障模型,并选用Paukert电弧模型来进行早期故障特性研究,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Varc为电弧电压;Iarc为电弧电流;Rarc为电弧电阻;L为电极间距;
由上式可知,在电极间距一定的前提下,电弧电阻是关于电弧电压或电弧电流的非整反幂函数,即表现为非线性电阻且随着电压或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步骤2、基于所构建的早期故障模型表达式,利用对DC/DC换流器的主动控制,向柔性直流系统主动注入扰动电流;
其中,所述向柔性直流系统主动注入扰动电流的过程具体为:
根据直流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可知:当提高运行电压指令值,使得光伏阵列运行在最大功率点右侧时,受光伏输出特性约束,运行电压将增大,输出电流及功率降低,结合Boost电路处于放电状态的回路方程为:
UPV=U1+L0diL/dt
式中,L0为Boost电路电感;UPV为光伏发电单元的运行电压;U1为直流变压器低压侧电压;iL表示通过L0的电流;
由上式可知,运行电压UPV增大与运行电流IPV突降,将导致直流变压器低压侧电压U1变大,最终使得DCT出口电压U2增大;
进一步的,根据DCT出口电压U2的增大对早期故障回路的影响,受网侧定直流电压控制策略约束,DC/DC换流器出口电压近似不变,且正常运行时潮流方向为光伏场站侧流向网侧,则当DCT出口电压U2增大时,线路电流将增大,早期故障支路电流If也随之增大,故通过提高最大功率跟踪算法中的运行电压指令值,即可向柔性直流系统主动注入扰动电流;
步骤3、根据注入扰动电流后的早期故障特征,获得早期故障识别判据,并以此制定柔性直流系统的早期故障处理方案;
其中,根据注入扰动电流后的早期故障特征,获得早期故障识别判据的过程具体为:
定义特征量波动电阻Rwav,以体现早期故障前后与扰动电流注入前后的回路变化特征,表达式为:
Iunb_max=0.03I1
式中,|I1+I2|代表线路的差动电流;U11代表线路极间电压;K为任一给定值,代表由不平衡电流导致的高阻抗;Iunb_max表示正常不平衡电流,其值受互感器噪声、线路分布电容电流影响,取0.03倍的线路电流;
正常运行时,线路首末端电流近似相等,使得差动电流|I1+I2|小于Iunb_max,此时波动电阻Rwav等于K;
当发生早期故障f1时,差动电流|I1+I2|等价于早期故障支路电流If,其值一般大于Iunb_max,此时根据上式,波动电阻Rwav近似等于早期故障电阻Rf;
当向柔性直流系统主动注入扰动电流时,若系统无早期故障,此时差动电流仍应小于Iunb_max,使得波动电阻Rwav等于K,其值与注入前一致;
若系统发生早期故障,则波动电阻Rwav将因早期故障电阻的变小而变小,故扰动电流注入前后,正常运行与早期故障状态下,波动电阻Rwav的变化存在差异,以此形成早期故障识别判据R,表示为:
R=Rwavj-Rwavjn(n=1,2)
式中,Rwavj表示扰动电流注入前的波动电阻;Rwavjn为第n次扰动电流注入后的波动电阻;
为提高早期故障识别的可靠性,连续注入两次,且均满足早期故障识别判据R大于0时,才判定系统发生了早期故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华北电力大学;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696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