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外对射管功率补偿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27163.X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49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陈涛;王向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亚伯兰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8/12 | 分类号: | G01V8/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昆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对射 功率 补偿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揭示了红外对射管功率补偿方法及系统,用于料库若干库位的脉冲式红外对射管控制,脉冲式红外对射管包括脉冲式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通过初始化矫正补偿、存储经验数据、差异化功率补偿、更新经验数据、自动化补偿调节实现灵活调节补偿。本发明满足对红外对射管精确高效调节需求。能对智能料库各库位进行对射管差异化控制,使得对射管响应度及精准度较为可靠稳定,并且差异化补偿调节高效精确。极大地降低了能源损耗,维持系统稳定,故障率得到有效降低,延长了使用寿命,具备较高地经济价值。自动化功率调节补偿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维护周期,易于构建及推广应用。
背景技术
红外线又称红外光,它具有反射、折射、散射、干涉、吸收等性质。任何物质只要具有一定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都能辐射红外线。红外线传感器测量时不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因为不存在摩擦,并且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等优点。
红外线传感器包括光学系统、检测元件和转换电路。光学系统按结构不同可分为透射式和反射式两类。检测元件按照工作原理可分为热敏检测元件和光电检测元件。热敏元件应用最多的是热敏电阻。热敏电阻受到红外线辐射时温度升高,电阻发生变化,通过转换电路变成电信号输出。光电检测元件常用的是光敏元件,通常由硫化铅、硒化铅、砷化锑、碲镉汞三元合金、锗及硅掺杂等材料制成。
半导体器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原材料和工艺制程原因,器件的参数无法做到完全一致,通常所说的合格也只是符合所对应的误差标准,最典型的就是三极管的β值,即集电极电流Ic/基极电流Ib,通常是50~300,可见指标是很宽泛的。红外对射管也是一样的,无论发射管的发光效率还是接收管的响应度都有很大的离散度,用于粗放的检测可以直接使用,但用于精密场合是无法满足要求的。
红外线发光管和红外线接收管之间存在较大地离散值,对市场上发光管和接收管的对射参数进行测试,其中最小的综合响应度是2.0*0.7=1.4,最大的综合响应度是10.5*7.07=74.235,要实现相同的综合响应度,驱动电路至少要有53倍增益带宽,本案中红外对射管用于智能管理料库,其具备成千上万个库位,每个库位均具备一组红外对射管,而大量地对射管存在差异,无疑增加了电能损耗和电路负担。另外,库位用于存储半导体片材,半导体片材存在厚度及透明度差异,而对射管的发光管功率一般恒定,常出现射穿存储片材检测空位的情况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传统库位大量红外对射管无法差异化控制从而造成电能损耗大和电路负担重的问题,提出红外对射管功率补偿方法及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红外对射管功率补偿方法,用于料库若干库位的脉冲式红外对射管控制,所述脉冲式红外对射管包括脉冲式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初始化矫正补偿,根据初始照射标准进行若干脉冲式红外对射管的矫正,通过对脉冲式红外发射端的功率调节从而使得红外接收端的电信号与初始照射标准相一致;
S2存储经验数据,经验数据包括各脉冲式红外发射端的初始化矫正数据和各脉冲式红外发射端的功率调节梯度数据;
S3差异化功率补偿,根据库位的红外接收端电信号差异要求进行脉冲式红外对射管的功率补偿,所述功率补偿根据功率调节梯度数据进行调节,生成补偿数据和补偿调节梯度数据,其中补偿调节梯度数据包括梯度阶和微梯度调节数据;
S4更新经验数据,将补偿数据替换初始化矫正数据,将补偿调节梯度数据替换功率调节梯度数据;
S5自动化补偿调节,通过更新经验数据对料库中各库位的脉冲式红外对射管进行自动化补偿。
优选地,重复步骤S3,并且步骤S4中,在后补偿调节梯度数据替换在先补偿调节梯度数据。
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功率补偿具备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当功率补偿调节数据超过上限阈值或者下限阈值时触发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亚伯兰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亚伯兰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71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