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车辆空调排水管的消音装置和安装该装置的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35356.X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3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朋;万心东;王文龙;黄永;董双涛;尚飞;要新华;闫丽;贺方平;尹伟;张晓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033 | 分类号: | F16L55/033;B60H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苗晓娟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辆 空调 排水管 消音 装置 安装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空调排水管的消音装置和安装该装置的车辆,具体涉及车辆空调设备领域,该用于车辆空调排水管的消音装置包括:消音体和连接管。消音体,其内设置有密闭的消音腔;连接管,其设置在所述消音腔内;且两端伸出至所述消音体外;其中,所述消音腔中设置有多个隔板,所述多个隔板沿所述连接管延伸方向将所述消音腔分为多个消音谐振腔,所述多个消音谐振腔彼此独立;在各个所述消音谐振腔中的连接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消音谐振腔的腔体敞开。本发明的消音装置实现了消音谐振腔与排水管中特定频率的噪音的耦合,有效地降低了噪音频谱中突出的峰值噪音强度,消除了车辆在加速时出现的类似吹气声噪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空调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空调排水管的消音装置和安装该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汽车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噪音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其不仅影响司乘人员的乘坐环境,还会对车辆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汽车噪音中,人在车内关注的是车内噪声。车内噪声过大会严重影响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安全性,人在车内对各种信号的识别能力及人的心理状态等。因此车内噪声作为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受到用户的严格挑选。降低车内噪声水平,已成为各国政府和车辆成产厂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而在车辆领域,汽车空调系统已在多数企业普及,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开启不同模式,使用不同的风门模式切换,来实现满足车内人员对温度的适应需求。当在某个模式(如:除霜-内循环-最冷等)下,车内空间通过空调风门格栅—空调主机内部腔体—安装在中通道的空调主机排水管—中通道附近排气管这一路径和车外相通,汽车的排气产生的辐射噪声会通过这一路径传递到车内。车辆在加速过程中,排气的气流声,在空调主机腔体内会放大,噪音传达到车内,被乘员感知,而有害的噪音严重影响用户的驾驶和乘坐体验。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用于车辆空调排水管的消音装置,可降低吹气噪音中数个频率段的峰值噪音强度,以消除车辆在加速时出现的类似吹气声噪音。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空调排水管的消音装置,通过对空调系统的测试分析,针对整车加速噪音频谱,设置多个消音元件降低噪音频谱中突出的峰值噪音强度,以解决车辆在加速过程中车内出现类似吹气声噪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空调排水管的消音装置,该用于车辆空调排水管的消音装置包括:连接管和消音体。
其中,消音体,其内设置有密闭的消音腔;连接管,其设置在所述消音腔内,且两端伸出至所述消音体外;其中,所述消音腔中设置有多个隔板,所述多个隔板沿所述连接管延伸方向将所述消音腔分为多个消音谐振腔,所述多个消音谐振腔彼此独立;在各个所述消音谐振腔中的连接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消音谐振腔的腔体敞开。
在本发明消音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以及将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相连接的第三管体。
在本发明消音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管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圆弧弯管顺滑连接。
在本发明消音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消音体包括壳体和盖体,所述多个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盖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在本发明消音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和所述多个隔板上设置有过孔,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过孔并伸出至所述壳体外。
在本发明消音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消音谐振腔分别针对不同频率的噪音进行降噪。
在本发明消音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消音谐振腔的降噪频率在2000至4500Hz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53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