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量-铣削-去毛刺-磨抛一体化的机匣加工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35692.4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59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杨吉祥;李鼎威;叶葱葱;丁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B23P23/00;B23Q17/20;B25J11/0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孔娜;尚威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量 铣削 毛刺 一体化 加工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智能加工制造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测量‑铣削‑去毛刺‑磨抛一体化的机匣加工装置及方法,其包括工具组件、快换工具支架和机器人,工具组件包括四种工具:长悬伸测量工具、长悬伸铣削工具、长悬伸去毛刺工具和长悬伸磨具,长悬伸测量工具用于获取机匣各部位的加工余量;长悬伸铣削工具用于对机匣进行铣削粗加工;长悬伸去毛刺工具用于对机匣棱边的毛刺去除;长悬伸磨具用于对机匣内腔表面进行精加工;四种工具独立活动安装在快换工具支架中;使用时机器人更换安装不同工具进行机匣加工。本发明实现了机匣机器人自动化加工,保证了机匣从测量、铣削、去毛刺到磨抛的稳定加工,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机匣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加工制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测量-铣削-去毛刺-磨抛一体化的机匣加工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新一代的航空发动机中,机匣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零件之一,其作为整个发动机的基座,是安装支撑转子和固定转子的重要部件,发动机的推力通过机匣作用于飞机;因此,机匣作为航空发动机上的主要承力部件,对其强度和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其制造技术属于国际性难题。
机匣由外环、内环及整流板构成,其毛坯多为砂型铸造铝镁合金件,其气道面及支板面径向空间小、腔底深、材料去除量大,导致加工效率低,薄壁零件、长悬伸刀具导致整体刚度差,易产生形变误差,加工过程的余量检测、刀路规划和过程仿真困难。目前航空企业中,铸造型机匣的气道面及支板面的去余量与光整加工多采用人工方式,其加工效率低、加工精度无法保障、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五轴数控机床相对于手工抛磨可以显著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但也存在明显缺点:(1)成本高,成套精密机床需要几百万人民币;(2)不具备指定磨削余量的变力自适应加工能力,无法构成力控制闭环加工回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量-铣削-去毛刺-磨抛一体化的机匣加工装置及方法,其目的在于,实现对机匣的测量、铣削、去毛刺、磨抛一体化自动加工,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参与,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加工稳定性,且成本较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测量-铣削-去毛刺-磨抛一体化的机匣加工装置,包括工具组件、快换工具支架和机器人,其中:
所述工具组件包括四种工具:长悬伸测量工具、长悬伸铣削工具、长悬伸去毛刺工具和长悬伸磨具,其中,所述长悬伸测量工具用于获取机匣各部位的加工余量;所述长悬伸铣削工具用于对机匣进行铣削粗加工;所述长悬伸去毛刺工具用于对机匣棱边的毛刺去除;所述长悬伸磨具用于对机匣内腔表面进行精加工;该四种工具独立活动安装在所述快换工具支架中;使用时,所述机器人从所述快换工具支架中更换安装不同工具进行机匣加工。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长悬伸磨具包括磨具控制器以及依次连接的磨具安装法兰、延长杆组件、三轴力传感器、磨抛电主轴、磨头,其中,所述延长杆组件包括多个嵌套活动安装的延长杆,所述三轴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磨抛过程中的接触力,所述磨具控制器用于控制磨抛过程中的接触力。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长悬伸磨具还包括二自由度伺服运动平台,其安装在所述磨具安装法兰和延长杆组件之间,该二自由度伺服运动平台用于微调所述磨头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位置。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长悬伸去毛刺工具包括依次连接的去毛刺器安装法兰、被动去毛刺器和旋转锉刀,所述被动去毛刺器可沿径向浮动,且其转速通过气压控制。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长悬伸铣削工具包括铣削电主轴、铣刀和主轴控制器,其中,所述铣削电主轴上设置有抱夹,该抱夹用于与机器人连接,所述铣刀夹持于所述铣削电主轴末端,所述主轴控制器用于调节铣削电主轴的转速。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铣刀为长悬伸锥形铣刀,该铣刀长度为150mm~300mm。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长悬伸测量工具包括传感器安装法兰和激光位移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安装法兰一端安装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另一端用于与机器人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56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固性淀粉基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清洗器及智能座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