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用放射性废水活度预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35922.7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45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贺军;韩想安;万新斌;武玉增;孙佳云;付云鹏;蔡报炜;郭锐;李狄雄;王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T1/167 | 分类号: | G01T1/167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王晶 |
地址: | 2000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射性 废水 预检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用放射性废水活度预检装置,设置有废水预检入口、废水检测出口、检测排放入口、排舷外出口和清洗淡水入口,从废水预检入口至废水检测出口的进出总管路上依次连接有主接收遥控阀、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预检出口阀;从检测排放入口至废水检测出口的进出总管路上依次连接检测排放入口阀、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循环检测出口阀;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的两端分别通过循环检测出口阀和预检出口阀连通废水检测出口;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的出水端还连接取样阀、排舷外出口阀以及废液预检罐入口阀;废液预检罐只设置一个进出口,分别通过废液预检罐入口阀连接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通过废液预检罐出口阀连接至止回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活度预检装置,尤其是一种船舶特殊系统(装备)中的放射性废水活度预检装置。
背景技术
核动力舰船在执行任务时有排放放射性废水的需要,放射性废水属于危险液体,带有放射性沾染,不可随意排放,需要专用码头或者船舶进行保障。
对核动力舰船进行保障,接收放射性废水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对于需要接收的放射性废水,其活度值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一回路水质状态、反应堆运行时间、燃料包壳完整性、离子滤器状态等,其活度值有很大的波动范围。而保障船在接收废水时,很多情况下废水的活度值并没有较为准确的数据,主要来源是对方舰船提供的参考值,是个很粗略的估计。对于保障船来说,在执行任务前无法准确判断放射性废水的活度是否满足本船的设计能力,往往是“先收再说”,后通过离线检测等手段,进一步掌握废水的状态,这对保障船的辐射安全来说是一个风险。
目前,在具有放射性废水收集功能的船舶上,对于放射性废水的活度值主要依赖于离线取样检测,在接收放射性废水时缺少对其活度行之有效的判断方法。而放射性废水的活度直接影响到全船辐射防护设计,每套放射性废水收集系统均有相应的设计能力,若在不明情况下接收了超标放射性废水,会直接导致周边区域的放射性指标超出设计值,并可能会对船员的人身健康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甚至给全船和公众带来安全隐患。而且,根据核废物的管控规定,对于放射性废水的收集应采取分类原则,这是为了更好的满足放射性废水收集、储存、处理、排放等的不同要求。所以在接纳废水初期通过活度预检装置对放射性废水的活度进行初判,根据要求对放射性废水进行分类收集,为后续处理方案及决策提供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放射性废水在接纳初期快速判断其放射性活度指标,并按照相关规定自动进行分类收集,避免超出废水收集系统的设计能力,而提出一种船用放射性废水活度预检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船用放射性废水活度预检装置,设设置有废水预检入口、废水检测出口、检测排放入口、排舷外出口和清洗淡水入口,从废水预检入口至废水检测出口的进出总管路上依次连接有主接收遥控阀、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预检出口阀;从检测排放入口至废水检测出口的进出总管路上依次连接检测排放入口阀、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循环检测出口阀;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的两端分别通过循环检测出口阀和预检出口阀连通废水检测出口;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的出水端还连接取样阀、排舷外出口阀以及废液预检罐入口阀;废液预检罐只设置一个进出口,分别通过废液预检罐入口阀连接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通过废液预检罐出口阀连接至止回阀。
进一步,所述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采用非接触式安装,通过卡箍固定在进出总管路上。
进一步,所述放射性活度在线检测模块采用NaI闪烁体探测器;所述NaI闪烁体探测器外部设置40mm铅层来屏蔽环境本底,所述NaI闪烁体探测器距离管路留有2mm间距,并敷设一层玻璃纤维用来隔热。
进一步,所述废液预检罐采用立式结构,最大有效容积为40L;所述废液预检罐由碳钢、铅屏蔽和不锈钢三层组成,最内部的承压结构采用45#碳钢,外侧敷设50mm厚度铅屏蔽层,铅屏蔽采用铅带缠绕,最外层采用2mm厚的316L不锈钢装饰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59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