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38571.5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3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时钟;赵月亭;孙宾;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9/16;C04B28/04;C04B111/27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张迪 |
地址: | 1026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支护 体系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该支护体系包括止水桩层、支撑桩层、混凝土封底层和注浆封底层;所述支撑桩层和所述止水桩层由内至外依次设置在基坑的侧面;所述混凝土封底层和注浆封底层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基坑的底面。该支护体系防水性强,稳定性好,在面对强透水地层基坑时,该支护体系可以满足基坑变形小的需求,同时能保证长时间基坑内安全作业的问题。施工方法先对基坑位置进行标识,然后再施工基坑四周位置的止水桩层和支撑桩层,再在标识的基坑范围利用钻孔注浆的方式在设计深度形成注浆封底层,之后再进行开挖基坑,浇筑混凝土封底层,效率高,安全度高,可以满足复杂的环境的施工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坑支护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基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特别涉及了一种临近铁路营业线、公路或其他外部荷载影响范围且需要长时间施工的深基坑止水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城市的路网建设中,跨越铁路线的桥梁越来越多,因此当拟建桥梁临近铁路营业线、公路或其他外部荷载影响范围时,基坑更要采取安全、可靠、稳定的支护体系,以减小和避免基坑施工时对周围地基的扰动。尤其,在强透水地层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的支护体系尤其重要,一方面要保证基坑四周墙壁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四周土体出现垮塌或四周地下水渗入,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地下水进入基坑,避免造成边坡塌方和周边地基沉陷等问题的发生。
临近外部荷载影响地基的深基坑对支护体系的变形更加敏感,当下深基坑常用的支护体系如钢板桩体系,地下连续墙体系,都难以同时满足基坑变形小,对周围地基扰动小,防止地下水渗入基坑,以及保证基坑内安全作业时间长等特点。
因此,提供一种防水性强、稳定性好、满足基坑变形小且能保证长时间安全施工的基坑支护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基坑支护体系存在防水性差,稳定性低,难以满足基坑变形小,保证长时间基坑内安全作业的问题,提供一种基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该支护体系防水性强,稳定性好,在面对强透水地层基坑时,该支护体系可以满足基坑变形小的需求,同时能保证长时间基坑内安全作业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坑支护体系,包括止水桩层、支撑桩层、混凝土封底层和注浆封底层;
所述支撑桩层和所述止水桩层由内至外依次设置在基坑的侧面;所述混凝土封底层和注浆封底层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基坑的底面。
本发明提供的基坑支护体系主要包括止水体系和支撑体系,基坑四周壁采用止水桩层以及基坑底部采用注浆封底层和混凝土封底层共同组合成了一道完整的止水体系,注浆封底层阻止了地下水通过毛细孔进入基坑,大大降低了基坑中地下水的进入量,混凝土封底层阻断了基坑与地下水的通道,同时,基坑四周壁的止水桩层形成了一条封闭的完整的止水帷幕,止水桩层与混凝土封底层、注浆封底层的共同作用,有效防止地下水进入基坑,避免了基坑降排水引起周边地基沉降的问题;基坑四周壁通过止水桩层和支撑桩层的设置,有效阻挡了基坑四周的土压力,保证了基坑良好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在面对强透水地层基坑时,该支护体系可以满足基坑变形小的需求,同时能保证长时间基坑内安全作业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基坑的深度在3m以上。优选地,所述基坑的深度在6m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基坑处于富水区域,地层具有强透水性。
进一步的,所述基坑设计深度的地表含水量较高,直接开挖至基坑的设计深度会有地下水渗入基坑。
进一步的,所述止水桩层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基坑的深度;所述支撑桩层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止水桩层的深度。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封底层和所述注浆封底层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基坑的底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封底层的上表面即为所述基坑的底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85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