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纺锤形梨树的塑形栽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39975.6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7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波;宋庆科;赵林;张婷;张文杰;石梦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7/06;A01C21/00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2113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纺锤形 梨树 栽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纺锤形梨树的塑形栽植方法,包括步骤:1)栽植前地块管理;2)起栽培垄;3)选择优壮苗;4)根系处理;5)栽植及留干高度;6)栽植当年2‑3月份管理;7)栽植当年4‑6月份管理;8)栽植当年7‑8月份管理;9)栽植当年10‑11月份管理;10)栽植当年12月份管理;11)第二年2‑3月份管理;12)第二年4‑6月份管理;13)第二年7‑8月份管理;14)第二年10‑11月份管理;15)第二年12月份管理。本发明的塑形栽植方法,宜于省力化管理且简单易掌握,提高优质果率生产,降低管理技术难度和人工成本投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锤形梨树的塑形栽植方法,属于果树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黄河故道地区为防风固沙,护堤固坝,栽植了以晚熟品种酥梨为代表的梨树,发展至今成为江苏省最大的梨树种植区域,以疏散分层形、开心形、小冠疏层形等为主要传统栽培树形。进入90年代以后,一些优新早中熟品种被陆续引进栽植,为使优新品种提早丰产获得高收益,忽视了黄河故道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土壤及气候,梨树生长量大的特点,所引进以苏翠1号为代表的早熟梨栽植密度越来越大,传统栽培树形劣势愈来愈凸显,修剪用工量高、管理难度大、树体通风透光条件差、不适宜省力化栽培等,优质果率生产不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纺锤形梨树的塑形栽植方法,宜于省力化管理且简单易掌握,提高优质果率生产,降低管理技术难度和人工成本投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纺锤形梨树的塑形栽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栽植前地块管理:在秋季落叶后土壤封冻前11月至12月份,按南北向株行距为(3~4)m×(5~6)m挖长沟,以栽植行为中心,向下挖深度为60~80cm、宽度60~70cm的长沟,亩施880~1320kg的有机肥和4.4~11kg的复合肥,与土壤充分混合后回填长沟;
步骤2)起栽培垄:于栽植行间距的中心挖排水沟,排水沟宽度为50~60cm,深度为25~40cm,挖出土壤培覆在栽植行上,形成缓坡垄,垄中心高度为30~40cm,宽度为80~100cm,整平;
步骤3)选择优壮苗:选择须根数量不少于5条的苗,且根系处无根瘤块物,苗饱满芽体数量10个以上;近苗基部测量,苗粗度为0.8~1.2cm,苗高度1.0~1.2m;
步骤4)根系处理:配制浓度为9~12mg/L的萘乙酸溶液,将苗根系完全浸泡,根系浸泡时间10~14h;
步骤5)栽植及留干高度:确定好栽植行后,在垄中心按照每株间隔3~4m挖栽植穴,栽植完成后立即浇水灌溉,水要完全浇透土壤,选择PE黑色地膜以栽植行为中心两侧密闭覆盖压实,地膜宽度1.2~1.5m;留干是以苗嫁接口处为起点向上测量50~60cm处用剪刀剪断,剪截口保持水平,用动物脂油或乳胶漆涂抹截口;
步骤6)栽植当年2-3月份管理:收起一侧覆盖的地膜至栽植中心处,挖施肥坑,坑长度为30~40cm,宽度30~40cm,深度40~50cm,选择含氮量15~20%的碳酸氢铵150~250g与土壤混合后回填施肥坑,整平放置黑色地膜;
步骤7)栽植当年4-6月份管理:保留1枝近干顶端强壮直立枝作为生长领导头,剪除距离干顶端10cm内的其他丛生直立枝,其他主干上的枝条用牙签开角,基角开张60~80°,枝长度为30~40cm时摘掉枝条顶端及向后2~3片幼叶长度枝条;
步骤8)栽植当年7-8月份管理:视枝条生长状况选择疏除或拉枝,疏除是从被疏除枝条基部剪除,自下而上倾斜45°留斜平剪切口,留心干上侧枝数量保持在18~20枝,螺旋式均匀向上分布,同向枝条间距不能小于30cm,相邻枝条夹角不能小于80°;拉枝是用细绳或4.0mm铁丝将向上生长枝条向下拉,枝条腰角控制为80~90°,打开层间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未经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99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肥料及其制备工艺
- 下一篇:一种高强度生物质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