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路电池充放电恒流控制与环流抑制装置、电源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44009.3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4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朱国朋;吕新荃;朱尤祥;魏永静;刘磊;展思杰;王立君;韩光明;孙超;马恺;李丽;张彦;肖沈阳;张庆;李凯;李笑;高增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张庆骞 |
地址: | 2500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放电 控制 环流 抑制 装置 电源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电力通信站通信电源领域,提供了一种双路电池充放电恒流控制与环流抑制装置、电源及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监测模块、两个双向直流变换模块及两个互锁接触器;两个双向直流变换模块分别对应串联在两组蓄电池和通信电源正极母线之间各支路上;每个双向直流变换模块通过一个互锁接触器与对应蓄电池组串联连接,以用于抑制蓄电池组间环流;所述监测模块用于向各个蓄电池组的下发充放电指令,并实时控制蓄电池组对应的双向直流变换模块的输出电压,以实现蓄电池充放电恒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通信站通信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路电池充放电恒流控制与环流抑制装置、电源及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电力行业500kV及以上变电站通信机房所配通信电源常常下挂两组蓄电池,蓄电池每年要做核对性放电试验。放电试验最常规的方法是现场人工作业,手动将电池脱离电源系统,接放电仪进行标准小时率放电;另一种是近年兴起的远程放电方法,即通过远程放电装置,对电池组升压实现放电试验。
发明人发现,目前的升压式远程放电装置按电力规程,对挂有两组蓄电池的通信电源系统做放电试验时,需要逐组进行。当第一组电池放完电恢复到通信电源对其充电时,因两组电池为直接并联关系,则第二组电池会与第一组电池之间会因压差形成几百安培的巨大环流,造成电池以及相应电缆发热、报废甚至起火等危险;另外,当市电断蓄电池带载时,由于电池一致性等因素影响,两组电池之间存在环流,将会缩短电池的后备时间。另外,目前市场上的升压式远程放电装置,一般只设有电动遥控启停开关,未设置手动急停按钮,一旦远程放电装置出现问题,如DC/DC模块故障(如输出高压)或遥控开关故障时,无法将装置脱开,会造成通信电源过压保护宕机、电池过放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路电池充放电恒流控制与环流抑制装置、电源及方法,其通过串联在蓄电池和通信电源正极母线之间的两个双向直流变换模块的工作状态变换,实现电池限流放电、电池限流充电和蓄电池组间环流抑制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双路电池充放电恒流控制与环流抑制装置,其包括监测模块、两个双向直流变换模块及两个互锁接触器;
两个双向直流变换模块分别对应串联在两组蓄电池和通信电源正极母线之间各支路上;每个双向直流变换模块通过一个互锁接触器与对应蓄电池组串联连接,以用于抑制蓄电池组间环流;
所述监测模块用于向各个蓄电池组的下发充放电指令,并实时控制蓄电池组对应的双向直流变换模块的输出电压,以实现蓄电池充放电恒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双向直流变换模块还并联有一个旁路二极管,旁路二极管用于当蓄电池组的充电电流达到转浮设定值时,形成蓄电池组的浮充支路。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两个双向直流变换模块还通过应急开关与通信电源负极母线相连,应急开关用于当故障时使得双路电池充放电恒流控制与环流抑制装置脱离出通信电源。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应急开关为手动开关。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双向直流变换模块与通信电源正极母线之间还串联有分流器。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利用如上述所述的双路电池充放电恒流控制与环流抑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控制两个互锁接触器的状态,使得两个双向直流变换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控制双路电池充放电恒流控制与环流抑制装置处于旁路模式。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双路电池充放电恒流控制与环流抑制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40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