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具有载波聚合的通信的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47711.5 | 申请日: | 2016-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30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孙振年;蒋创新;高毓恺;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W72/12 | 分类号: | H04W72/12;H04L1/18;H04L5/00;H04W72/04;H04W72/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董莘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具有 载波 聚合 通信 方法 装置 | ||
用于具有载波聚合的通信的方法和装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基站处的方法,用于在通信系统中执行对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所述通信系统支持至少第一载波和至少第二载波的载波聚合,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载波上应用短TTI,而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载波上应用长TTI。该方法包括:在第一载波上的短TTI和第二载波上的长TTI中的至少一个TTI的DL控制区域中,向用户设备传输与数据传输相对应的至少一个DL调度授权,并且在所述至少一个DL调度授权所指示的第一载波上的短TTI的数据传输区域和第二载波上的长TTI的数据传输区域中,执行针对用户设备的DL数据传输。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用户设备处执行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一种用于在基站或用户设备处传输HARQ反馈的方法。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6年2月2日、于2018年3月22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中国国家申请号为201680055370.2、发明名称为“用于具有载波聚合的通信的方法和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在支持载波聚合(CA)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数据传输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HARQ)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介绍可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各方面。因此,本部分的陈述应当从这个角度来阅读,而不应当被理解为对什么为现有技术中的内容或什么并非现有技术中的内容的认可。
尽管第四代(4G)无线电接入技术(RAT)(即,高级长期演进 (LTE-A))的标准化仍在进行中,但是关于通常被称为5G的超越4G 的系统的讨论已经启动。在5G系统中,对等待时间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以快速控制信令实现短的往返时间(RTT),并且支持灵活的上行链路(UL)/下行链路(DL)比。
因此,已经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用于5G系统的物理子帧结构。如图所示,每个子帧或传输时间间隔(TTI)依次包括DL控制区域、UL 控制区域和DL/UL数据传输区域。例如,DL控制区域可以由基站使用以向用户设备传输DL调度授权或UL调度授权,或者传输用户设备的 UL数据传输的HARQ反馈;UL控制区域可以由用户设备使用以传输 DL数据传输的HARQ反馈;并且数据传输区域可以用于根据相应的调度授权来从基站传输DL数据传输或者从用户设备传输UL数据传输。控制区域位于数据传输区域之前,以便在接收器处实现快速和成本高效的流水线处理。
图2中示出了用于5G系统的物理子帧结构的另一建议。如图所示,每个子帧或TTI依次包括DL控制区域、DL/UL数据传输区域和UL控制区域。在这个结构中,DL控制区域位于数据传输之前,数据传输位于 UL控制区域之前,从而使HARQ RTT最小化。
在LTE-A中,采用具有相同长度的子帧/TTI的多个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来提高吞吐量。但是,在5G系统中,随着载波频率的进一步提高,可以在甚至更高的频带中在不同的载波上采用不同长度的子帧/TTI。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在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执行数据通信的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在5G系统中通过载波聚合来适应不同长度的TTI。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还将在结合附图阅读时从具体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理解,附图通过示例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原理。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基站处的方法,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向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支持至少第一载波和至少第二载波的载波聚合,短传输时间间隔TTI被应用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载波上,并且长TTI被应用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载波上。该方法包括:在第一载波上的短TTI和第二载波上的长TTI其中至少一个TTI的下行链路控制区域中,向用户设备传输与数据传输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调度授权,以及在至少一个下行链路调度授权所指示的第一载波上的短TTI的数据传输区域和第二载波上的长TTI的数据传输区域中,执行向用户设备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77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