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肾性贫血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49203.0 | 申请日: | 2021-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8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丽;朱玲玲;张瑛;赵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1/365 | 分类号: | A61K31/365;A61P7/06;A61P13/12 |
代理公司: | 兰州智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1 | 代理人: | 张英荷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倍半萜 内酯 化合物 制备 治疗 性贫血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天名精内酯酮新的生物活性——抑制脯氨酸羟化酶2并提升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水平。脯氨酸羟化酶2抑制剂筛选实验结果显示,天名精内酯酮具有抑制脯氨酸羟化酶2的活性。生物活性实验显示,天名精内酯酮能显著提升HK‑2与Hep3B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可作为主要活性成分用于制备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天名精内酯酮的结构如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天名精内酯酮的新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抑制脯氨酸羟化酶2活性,并提升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水平,因此可作为活性物质用于制备治疗肾性贫血药物中,属于生物医药用途领域。
背景技术
贫血作为慢性肾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病机制是肾脏中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不足,其发病率随患者肾功能下降逐渐升高。在慢性肾病的发展过程中,肾脏中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肾小管成纤维细胞被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此过程将导致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能力下降,进而加速肾性贫血的发展。慢性肾病患者在出现贫血症状后若不及时干预,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目前,肾性贫血的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为补铁治疗、红系造血刺激剂(ESA)治疗和输血治疗,但这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贫血症状的同时也表现出严重的不良反应,补铁治疗中铁补充量通常超过人体负荷,长期以往会扩大体内氧化损伤、增加感染风险,并且患者长期摄入补铁剂常引发严重的胃肠道反应;ESA治疗会使体内产生超人体负荷的半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此作用将明显增加卒中、心肌梗死、高血压、癫痫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病风险;输血治疗常伴有溶血反应、发烧等副作用。
目前,通过稳定低氧诱导因子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方法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治疗肾性贫血的新选择。低氧诱导因子是调控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关键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是调控低氧诱导因子的主要限速酶,其中脯氨酸羟化酶2存在于多个组织中,且对低氧诱导因子不同亚型均具有调控作用,被认为是脯氨酸羟化酶中最重要的亚型。脯氨酸羟化酶2抑制剂可以稳定低氧诱导因子进而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促使体内红细胞生成量上升以治疗肾性贫血。因此,寻找高效、安全的脯氨酸羟化酶2抑制剂对开发治疗肾性贫血的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倍半萜类化合物是分子骨架由3个异戊二烯基单元构成的,含15个碳原子的萜类化合物,其多以含氧衍生物,如醇、酮、内酯等形式存在于挥发油中,多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是医药、食品、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已有研究表明,倍半萜类化合物多存在于菊科植物中,目前全球共发现菊科植物约1000个属,其中我国有233个属的分布,丰富的自然条件为我国深入研究倍半萜的新结构、新骨架,开发新用途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目前分离得到的多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已证实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神经保护、抗真菌等活性,此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对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活性化合物来源植物的深入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专利通过建立脯氨酸羟化酶2酶促反应体系,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筛选得到对脯氨酸羟化酶2具有抑制活性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并在细胞实验中发现该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可显著提升HK-2与Hep3B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可作为活性成分用于制备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抑制脯氨酸羟化酶2并提升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活性进行研究,以期用于制备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
下面通过脯氨酸羟化酶2抑制剂筛选试验、调控HK-2、Hep3B中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试验对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抑制脯氨酸羟化酶2并激活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活性进行说明。上述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为天名精内酯酮,结构式如下:
R1=CH2、R2=H、R3=H、R4=O、R5=CH3、R6=H。
1、脯氨酸羟化酶2抑制剂筛选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92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伸缩支撑机构
- 下一篇:一种皮革带裁剪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