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智能轮廓标实现的报警防控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50777.X | 申请日: | 2021-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1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万物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127 | 分类号: | G08G1/127;G08G1/16;G08B31/00;G08B5/38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周卫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 轮廓 实现 报警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轮廓标实现的报警防控系统及方法,属于智能报警领域,涉及振动检测技术,用于实现有效的报警防控,实现道路事故及时感知、主动发光及时预警、车辆人员及时规避,防止二次事故发生;当振动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振动频率值超过振动频率上限值时,振动检测单元发送事故信号至信号收发器;信号收发器连接定位单元,将智能轮廓标的位置发送至后台服务平台;后台服务平台发送防控预警信号至当前智能轮廓标以及来车方向上一个智能轮廓标的信号收发器;信号收发器连接显示单元,进行告警显示;后台服务平台链接第三方平台,当车主在第三方平台上开启地图或进入智能轮廓标的辐射范围内时,第三方平台发出告警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报警领域,涉及振动检测技术,具体是一种基于智能轮廓标实现的报警防控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轮廓标的英文名称Delineator,它是沿道路两侧边缘设置、用于显示道路边界轮廓、指引车辆正常行驶、具有逆反射性能的一种交通安全设施,从功能上说,轮廓标是一种视线诱导设施。根据其设置条件不同可分为独立式轮廓标和附着式轮廓标两类。当路边无构造物时,轮廓标为柱式,由柱体、逆反射体组成,独立设置于路边土路肩中,其主体结构为三角形断面立柱;当路边有构造物时,轮廓标为附着式,由逆反射体、支架和连接件组成。根据构造物的不同,轮廓标可分别附着于波形梁护栏、混凝土护栏、隧道侧墙和缆索护栏之上。
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二次事故、多车碰撞、失控撞击护栏等严重交通事故更为鲜见。目前存在的设备不能在事故多发路段实现信息化,即实时的事故检测、上报和事故点来车方向的预警,不能有效的预防二次事故的发生。
现有行车诱导方案普遍具有的缺陷:
(1)无法实时感知道路交通事故。不能及时感知道路事故,如汽车撞击护栏等。
(2)诱导方式单一。传统的行车诱导装置仅是被动或主动发光方式提醒车辆缓行,手段单一。被动发光效果不明显,主动发光又受制于供电问题无法长时间工作。
(3)缺少主动预警机制。传统的方案中,道路上车辆发生事故后,缺少有效的预警机制提醒后车避让缓行,减少二次事故发生。
(4)无法实现道路相关方多方信息共享和协同。
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智能轮廓标实现的报警防控系统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轮廓标实现的报警防控系统及方法,用于实现有效的报警防控,实现道路事故及时感知、主动发光及时预警、车辆人员及时规避,防止二次事故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智能轮廓标实现的报警防控系统,包括若干个智能轮廓标,与若干个智能轮廓标无线远程连接的后台服务平台以及第三方平台;所述智能轮廓标内部设置有电池单元、振动检测单元、定位单元、信号收发器以及显示单元;
所述振动检测单元设置有振动频率上限值,当振动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振动频率值超过振动频率上限值时,振动检测单元发送事故信号至信号收发器;
信号收发器连接定位单元,将智能轮廓标的位置发送至后台服务平台;
所述后台服务平台接收到智能轮廓标的位置后,发送防控预警信号至当前智能轮廓标以及来车方向上一个智能轮廓标的信号收发器;
信号收发器接收到防控预警信号后,连接显示单元,进行告警显示;
后台服务平台链接第三方平台,当车主在第三方平台上开启地图或进入智能轮廓标的辐射范围内时,第三方平台发出告警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单元用于对振动检测单元、定位单元、信号收发器以及显示单元进行供电,所述电池单元采用太阳能充电,具体为可充电锂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万物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万物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07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