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52923.2 | 申请日: | 2021-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0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温俊林;朱宇范;刘剑波;林健弟;叶俊浩;吴嘉林;袁勇;王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10 | 分类号: | G01N15/10;G01N15/14;G01N21/78;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肖云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检测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纳米金溶液、NaCl溶液与待测样品进行颜色反应,通过检测反应液的吸光度和色度差来检测微生物活性或对微生物细胞进行计数。本发明方案无需任何纳米金标记过程、稳定性好、成本低,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培训即可完成整个检测过程,响应速度快,整个检测过程在10min内即可完成;且无需使用大型仪器,即可实现信号的获取、处理、计算和结果输出,可用于现场实时检测微生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和快速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细菌感染是指致病菌侵入人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可导致肺炎、痢疾、结核病等严重疾病,对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致病性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等是造成人体细菌感染重要原因。早期快速测定微生物是治疗和控制细菌感染的必要前提。
目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平板计数法、分子生物法和荧光检测法等。平板培养法作为“金标准”已经被广泛用于微生物分析,该方法包括琼脂平板的涂布、培养和菌落计数等步骤,操作十分复杂,通常需要24-72小时才能获得检测结果。分子生物学法利用核酸探针识别作用和聚合酶反应的信号扩增作用进行微生物的检测,虽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然而检测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熟练的专业人员以及实验室环境才能完成检测。荧光染色法通过采用有机或无机的荧光染料对微生物细胞进行荧光染色而实现对微生物检测,对于定性分析,操作较为简单、能快速获取检测结果,然而对于定量检测则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等昂贵的大型仪器,不适于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的广泛推广使用。因此,开发快速、简单、经济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微生物纳米金检测技术主要针对菌体细胞、胞内核酸、蛋白分子而进行,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以胞内核酸和蛋白为目标分析物进行检测时需要复杂的样品制备过程;(2)需要使用抗体、核酸和酶等对纳米金进行标记,过程繁琐、耗时耗力;(3)纳米金探针保存条件较为苛刻,容易失活、稳定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微生物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微生物的活性及浓度,成本低,无须使用大型仪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检测方法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纳米金溶液、NaCl溶液与待测样品进行颜色反应,通过检测反应液的吸光度或色度差来检测微生物活性或对微生物细胞进行计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待测样品中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氯化金溶液与柠檬酸钠溶液进行反应,即得所述纳米金。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金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将氯化金溶液加热至沸腾后迅速加入0.5~3%的柠檬酸钠溶液,再保持沸腾20~40min,直至溶液变成酒红色,即得纳米金溶液。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金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将100ml的0.01%氯化金溶液加热至溶液沸腾后迅速加入4mL 1%的柠檬酸钠溶液,再保持沸腾30min,直至溶液变成酒红色。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金溶液中纳米金的粒径为1~100n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待测样品与纳米金溶液的体积比为1~3: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待测样品与纳米金溶液的体积比为1: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NaCl溶液的浓度为1~3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29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