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的防空雷达优化部署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53361.3 | 申请日: | 2021-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94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8 |
发明(设计)人: | 赖文星;顾村锋;贾军;刘瑞;王创维;杨博文;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27;G06F30/18;G06N3/126;G01S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110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三维空间 网格 离散 防空 雷达 优化 部署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的防空雷达优化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方法,用网格对连续的部署区域三维空间进行分割,将网格线与真实地形的交叉点作为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
步骤S2:以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为中心,用射线对防空雷达水平探测方位进行网格离散化划分;
步骤S3:基于真实地形高程数据,遍历计算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处防空雷达不同离散方位角下地形遮蔽角和雷达实际最大作用距离,获得防空雷达的全方位探测性能矩阵;
步骤S4:通过判断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与三维空间网格点相对方位角、相对俯仰角、相对距离是否满足防空雷达探测条件,遍历完成所有三维空间网格点与雷达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的覆盖属性判断;
步骤S5:多种防空雷达在该部署区域内进行组网探测,重复步骤S3和步骤S4的执行,直至计算出每种防空雷达的全方位探测性能矩阵,判断每种雷达所在部署位置对全部三维空间网格点的覆盖属性,计算防空雷达组网探测在整个三维空间中的覆盖体积;
步骤S6:以防空雷达组网探测在整个三维空间网格中的探测体积最大化为目标,采用优化算法对多种防空雷达的部署位置进行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的防空雷达优化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方法对连续部署区域三维空间进行离散分割,获得数量有限的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并根据真实地理条件设置地形部署条件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的防空雷达优化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根据考虑地形遮蔽角的雷达实际最大作用距离、地球曲率的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雷达最大功率作用距离,取三者最小值为该探测方位角对应的雷达实际最大作用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的防空雷达优化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的防空雷达探测条件包括:若相对俯仰角小于等于地形遮蔽角且该三维空间网格点在地形之上且相对距离小于等于雷达实际最大作用距离,则判断该三维空间网格点能被部署位置的雷达探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的防空雷达优化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中,建立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的防空雷达优化部署模型,采用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所述优化算法包括遗传算法。
6.一种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的防空雷达优化部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模块:
模块M1: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方法,用网格对连续的部署区域三维空间进行分割,将网格线与真实地形的交叉点作为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
模块M2:以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为中心,用射线对防空雷达水平探测方位进行网格离散化划分;
模块M3:基于真实地形高程数据,遍历计算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处防空雷达不同离散方位角下地形遮蔽角和雷达实际最大作用距离,获得防空雷达的全方位探测性能矩阵;
模块M4:通过判断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与三维空间网格点相对方位角、相对俯仰角、相对距离是否满足防空雷达探测条件,遍历完成所有三维空间网格点与雷达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的覆盖属性判断;
模块M5:多种防空雷达在该部署区域内进行组网探测,重复模块M3和模块M4的执行,直至计算出每种防空雷达的全方位探测性能矩阵,判断每种雷达所在部署位置对全部三维空间网格点的覆盖属性,计算防空雷达组网探测在整个三维空间中的覆盖体积;
模块M6:以防空雷达组网探测在整个三维空间网格中的探测体积最大化为目标,采用优化算法对多种防空雷达的部署位置进行优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的防空雷达优化部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M1中,基于三维空间网格离散化方法对连续部署区域三维空间进行离散分割,获得数量有限的可选防空雷达部署位置,并根据真实地理条件设置地形部署条件矩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336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原子层沉积装置
- 下一篇:一种磁性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