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分离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58383.9 | 申请日: | 2021-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74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6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3/02 | 分类号: | F25B4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周晓 |
地址: | 312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油分离器,包括器体,和连通所述器体的进口管、出口管,所述器体内设有碰撞器,所述碰撞器包括筒形的多边形折流板,筒形的所述多边形折流板的侧面具有敞口,所述进口管排出的气流能够流入所述多边形折流板内。该油分离器,一部分气流流入器体内壁与碰撞器外壁形成的腔体内,沿器体内壁产生旋流离心,流速降低,大颗粒油滴脱离气流,沿器体内壁往下沉降,汇集到容器底部腔体贮油区,完成气油分离;一部分气流进入碰撞器内,进行快速折流运动,油滴碰撞吸附,积聚变大,脱离气流,沿碰撞器内壁往下沉降,也完成气油分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离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分离器。
背景技术
油分离器一般用于中型及大型制冷系统中,安装在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用于分离气态制冷剂和油滴,使制冷剂能够在无油状态下进入冷凝器,改善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传热效果。
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油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油分离器包括器体,器体包括筒体和位于筒体两端的上端盖、下端盖,还包括进口管13、出口管12、回油管14等,在整机装配时,油分离器的进口管13、回油管14与压缩机的出口管、回油管相连,油分离器的出口管12与蒸发器的进口管相连。上端盖、筒体、下端盖组成一个具有一定容积的密闭内腔,同时该内腔要求在承受一定压力时无泄漏、破损现象。
该装置的分离原理是:润滑油和制冷剂蒸气的密度不同(通常气体重量大约是油的5%,如在15℃温度下POE冷冻油的密度为0.960g/cm3;R410A液体密度为1.1g/cm3;R410A蒸气密度为0.05g/cm3),从进口管13进入筒体时,通道截面突然扩大,气流速度骤降(油分离器的筒径比高压进气管13的管径大3~15倍,能够使进入油分离器后蒸气的流速从原先的10~25m/s下降至0.8~1m/s),同时气流的流向改变,使密度较大的润滑油分离出来沉积在油分离器的底部,再通过油分离器底部的回油管14再次回到压缩机,气体(制冷剂蒸气)则从出口管排出。
上述方案存在下述问题:
上述分离的原理是,气油混合冷媒进入油分离器内部后,通过流体通道突然增大,流速降低,利用重力沉降自然分离。此时,出口管12需要设于进口管13的下方,分离后细油滴有被直接带走的风险,导致进入系统制冷剂的含油比升高,影响系统能效比。可见,背景方案的油气分离不够彻底,油分离效率仍然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包括器体,和连通所述器体的进口管、出口管,所述器体内设有碰撞器,所述碰撞器包括筒形的多边形折流板,筒形的所述多边形折流板的侧面具有敞口,所述进口管排出的气流能够流入所述多边形折流板内。
本方案中油分离器设有碰撞器,碰撞器包括多边形折流板,气流进入多边形折流板后,会形成快速折流运动,由于油滴惯性大,折流时相互碰撞吸附,积聚变大,从而脱离气流,沿碰撞器内壁往下沉降,达到油气分离的目的。如此,一部分气流流入器体内壁与碰撞器外壁形成的腔体内,沿器体内壁产生旋流离心,流速降低,大颗粒油滴脱离气流,沿器体内壁往下沉降,汇集到容器底部腔体贮油区,完成气油分离;一部分气流进入碰撞器内,进行快速折流运动,油滴碰撞吸附,积聚变大,脱离气流,沿碰撞器内壁往下沉降,也完成气油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油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油分离器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碰撞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图2中导气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油分离器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器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83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样本分析仪及样本分析仪的维护方法
- 下一篇:集成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