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体组织血红蛋白浓度指数的无创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60300.X | 申请日: | 202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81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王谦;王腾凯;赵菲菲;李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1455 | 分类号: | A61B5/1455;A61B90/00 |
代理公司: | 武汉聚信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58 | 代理人: | 刘丹 |
地址: | 250012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体 组织 血红蛋白 浓度 指数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人体组织血红蛋白浓度指数的无创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包括检测柜组件、固定组件、遮光组件、通风组件和控制组件,在检测过程中通过固定组件对手部进行固定和防止外部的光线干扰,同时遮光组件防止检测光线之间相互的干扰,通风组件在检测过程中实时进行通风避免水汽的聚集,解决了目前人体组织血红蛋白浓度无创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检测过程中受到其他杂光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在密闭的空间中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准确,同时也会导致患者手部不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红蛋白浓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人体组织血红蛋白浓度指数的无创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组织血红蛋白浓度临床上主要采用有创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来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其测量结果准确、可靠,是临床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的标准,但是会造成患者疼痛,目前有采用无创的方式进行检测的,检测方式为,通过在光源组件发射可见光及近红外光进行照射,利用人体某些部位对光谱的反射及透射特性后通过光电传感器进行无创的颜色测量,进而实现对血红蛋白浓度水平的分析与计算,现有的检测方式存在:①检测过程中受到其他杂光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②在密闭的空间中进行检测容易出现手部出汗蒸发在空气中,导致检测光线出现折射现象,导致进入光电传感器的光线发生变化,从而使检测结果不准确,同时也会导致患者手部不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人体组织血红蛋白浓度指数的无创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通过设置固定组件、遮光组件和通风组件,在检测过程中通过固定组件对手部进行固定和防止外部的光线干扰,同时遮光组件防止检测光线之间的干扰,通风组件在检测过程中实时进行通风避免水汽的聚集,解决了目前人体组织血红蛋白浓度无创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检测过程中受到其他杂光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在密闭的空间中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准确,同时也会导致患者手部不适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人体组织血红蛋白浓度指数的无创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柜组件,所述检测柜组件包括上柜体、下柜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
其中,所述上柜体安装于所述下柜体的顶部,所述上柜体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顶部由内外至内依次开设有第一孔位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底部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内壁底部开设有第二孔位,所述第二孔位的内壁底部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上柜体内部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壁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空腔的内壁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上柜体的外部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内部设置有滤网,所述下柜体的一侧开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空腔的内部,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自上而下依次安装于所述下柜体的内部;
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膨胀装置、第二膨胀装置、弹簧、压板、缓冲板、导向杆、固定块和气动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膨胀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远离所述空腔的一侧,所述弹簧安装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顶部,所述压板安装于所述弹簧的底部,所述第二膨胀装置和所述缓冲板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于所述弹簧的表面,所述导向杆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孔位的内部,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压板的一侧连接,所述固定块安装于所述压板的底部靠近所述第一膨胀装置的一侧,所述气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所述气动装置与所述第二膨胀装置连通;
遮光组件,所述遮光组件包括限位板和遮光板;
其中,所述遮光板安装于所述压板的底部远离所述第一膨胀装置的一侧,所述限位板安装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部,所述限位板的顶部开设有第六凹槽;
通风组件,所述通风组件包括引风罩、进气管、出气管和第二气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未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03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