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柱间连接后浇带成型立模及其施工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0665.2 | 申请日: | 202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1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珊珊;陈志江;李慧;卻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东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3/02 | 分类号: | E04G13/02;E04G21/04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 后浇带 成型 及其 施工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柱间连接后浇带成型立模,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多个包覆立模板、多个固定连接件;包覆立模板包括多个首尾依次卡接相连的立模单元板,还包括从立模单元板上的非卡接边部处延伸设置处来的连接板体,还包括多个均匀开设分布在所述立模单元板上的贯通通孔、开设在所述连接板体上的贯通通孔,固定连接件同时插入到邻接的两个包覆立模板的立模单元板的贯通通孔、连接板体的贯通通孔中以连接两个包覆立模板,作用于柱间连接后浇带浇筑成型,保证后浇带成型质量。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柱间连接后浇带成型立模的施工使用方法,用以指导成型立模使用并且配合后浇带浇筑施工,提升效率,保证后浇带强度、质量符合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柱间连接后浇带成型立模及其施工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钢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日益增多,钢结构的防腐、防火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般钢结构的防腐、防火采用防腐涂料、防火涂料,但是其施工工序多,影响钢结构施工效率;且其材料费、施工成本均较高。
专利号CN201911373299.4公开的名为一种完全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构件的发明申请中,组合构件包括腹板以及所述腹板端部的面板,所述腹板与所述面板垂直,所述腹板与所述面板之间以及所述面板侧部设置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沿所述组合构件周向包覆所述组合构件。该装置能够实现防腐、防火一体,实现防腐涂料、防火涂料与结构寿命同龄化,降低了成本。
基于完全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柱与柱之间互相连接时,需要先焊接连接两者的包覆钢结构,焊接后再在钢结构处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形成竖向的后浇带。这种后浇带需使用立模,传统立模多只是几个简单的木板,将木板围合在柱子的连接区域处,然后通过钢条来夹紧每两个邻接的木板以使得木板包覆在围合区域处形成模体,然后向模体内注入灌浆料。传统立模使用效果不稳定,木板容易松脱;虽说灌浆料可选用自流态性能较好的灌浆材料,但封闭区域内灌浆料具体形态、浇筑效果不能直观看到,不好判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柱间连接后浇带成型立模,其用作柱间连接区域的混凝土成型凝固模板,可稳定围合在柱间连接区域的外围处,以提升后浇带成型质量。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柱间连接后浇带成型立模的施工使用方法,指导立模安装,提升灌浆效率,提高灌浆质量,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柱间连接后浇带成型立模,包括多个围合设置在柱体之间的连接区域处的包覆立模板,以及多个用以固定连接相邻两个包覆立模板的固定连接件;所述包覆立模板包括多个首尾依次卡接相连的立模单元板,还包括从所述立模单元板上的非卡接边部处延伸设置处来的连接板体,还包括多个均匀开设分布在所述立模单元板上的贯通通孔、开设在所述连接板体上的贯通通孔,所述固定连接件同时插入到邻接的两个包覆立模板的立模单元板的贯通通孔、连接板体的贯通通孔中以连接两个包覆立模板。
进一步地,所述立模单元板的一组平行侧边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卡接凹槽、卡接体,所述一个立模单元板以卡接体横向滑插入另一个立模单元板的卡接凹槽中以实现卡接相连。立模单元板之间可互相拆解拼接,以使得立模单元板能够组合形成不同尺寸的包覆立模板,同时也有利于在浇筑灌浆料时逐级加高包覆立模板,以便于观察到浇筑区域内的浇筑情况,方便浇筑。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连接件包括可插入到所述贯通通孔中的连接螺栓、旋紧在所述连接螺栓上以夹紧固定邻接的连接板体和立模单元板的旋紧螺母。连接螺栓和旋紧螺母配合使用以稳定连接两个邻接的立模单元板,立模单元板之间不能轻易分开,效果稳定。
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包覆立模板的上沿处的灌浆嘴;所述灌浆嘴的一端延伸至多个包覆立模板的围合区域内,另一端则位于包覆立模板的围合区域之外。灌浆料从灌浆嘴处注入到包覆立模板的围合区域内,灌浆料进入到围合区域内时不会四处散落,造成材料浪费以及影响清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东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东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06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