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矩形斜板二沉池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5083.3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8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徐葱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龙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矩形 斜板二沉池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矩形斜板二沉池,包括沉淀池体、进水部分、斜板部分、出水部分、排泥部分、链板式刮泥撇渣部分,所述沉淀池体为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进水部分、斜板部分、出水部分、排泥部分、链板式刮泥撇渣部分均设置在沉淀池体中;所述进水部分包括进水渠,所述进水渠沿沉淀池体边缘边设置,所述进水渠底部均匀设置有布水孔;所述斜板部分设置在沉淀池体上部,所述斜板部分设置有穿孔曝气管。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提高二沉池的表面负荷,增加沉淀池单位面积的出水量,提高出水水质,在二沉池内加装侧向流斜板的方案,以解决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停留时间长,体积大,投资高的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矩形斜板二沉池。
背景技术
沉淀是水处理工艺中最简单、最高效的工艺,它利用水和悬浮物的密度差,使混合液或各种悬浮物在自身重量作用下进行沉淀,从而去除水中的污泥和各种悬浮物,达到固液分离和污水净化的目的。具有能耗低,操作简便的优点。
污水处理工艺中的污水经过厌氧、缺氧、好氧生物反应后,水中的有机物转换为细菌即活性污泥。这时需要二沉池进行沉淀,实现固液分离。一般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多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二沉池,这种结构的缺点是进水对池体内的水头扰动大,不利于污泥的快速沉淀,进水集中在一侧,不能在池内均匀分布,充分利用池体的容积,加速污泥沉淀。辐流二沉池的表面负荷仅0.6~1.0 m3 /(m2•h),停留时间3-5小时。
二次沉淀池活性污泥的另一特点是质轻,易被出水带走,并容易产生二次流现象。辐流二次沉淀池也可以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方式,提高混合液在池内流动的距离和沉淀效果。周进周出二沉池的表面负荷可以提高至1.0~1.5m3 /(m2•h),停留时间减少到2-3小时。
圆形周进周出二沉池的变形为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与常规平流沉淀池的区别是:传统的平流沉淀池的原水在矩形的短边一端进水,在矩形的另一端出水。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是在矩形的长边一端进水,水在池内循环后,重新返回到进水端出水。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表面负荷的设计为:1.0~1.5m3 /(m2•h),停留时间2小时。这种池型比圆形二沉池更加节省占地面积。
上述沉淀池依然具有如下缺陷:1. 单位面积的出水量不高;2. 水处理厂二沉池停留时间长,体积大,投资高。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涉及一种矩形斜板二沉池,根据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提高二沉池的表面负荷,增加沉淀池单位面积的出水量,提高出水水质,在二沉池内加装侧向流斜板的方案,以解决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停留时间长,体积大,投资高的缺点。
本发明涉及一种矩形斜板二沉池,包括沉淀池体、进水部分、斜板部分、出水部分、排泥部分、链板式刮泥撇渣部分,所述沉淀池体为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进水部分、斜板部分、出水部分、排泥部分、链板式刮泥撇渣部分均设置在沉淀池体中;所述进水部分包括进水渠,所述进水渠沿沉淀池体边缘边设置,所述进水渠底部均匀设置有布水孔;所述斜板部分设置在沉淀池体上部,所述斜板部分设置有穿孔曝气管;所述出水部分包括出水渠,所述出水渠设置在进水渠内侧,二者并排设置;所述排泥部分包括排泥槽和排泥盖板,所述排泥槽设置在沉淀池体底部,所述排泥盖板设置在排泥槽上方,且在排泥盖板上开有孔洞;所述沉淀池体另一侧区域设置有排泥渠,所述排泥渠与排泥槽相互连通;所述链板式刮泥撇渣部分包括链板式刮泥机和撇渣管,所述链板式刮泥机设置在排泥槽上方,所述撇渣管设置在沉淀池体内水面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水处理厂二沉池停留时间变短,体积变小,投资变低。
进一步的,所述的布水孔中预埋有布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斜板部分包括侧向流的斜板,斜板位于沉淀池体的中上部。
进一步的,所述斜板下部设置有穿孔曝气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龙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龙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50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