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web前端代码转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65313.6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30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超;王志强;王红艳;郭旭东;周益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8/52 | 分类号: | G06F8/52;G06F8/41;G06F8/53;G06F8/65;G06F8/71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辛海明 |
地址: | 10085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web 前端 代码 转换 方法 | ||
1.一种web前端代码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框架
输入前端项目文件后,先选择现有框架的名称,根据现有框架可转换的框架,选择想要转换的新框架;
S2、代码检测及规范
在框架转换前需要对代码进行检测,根据输入文件的框架配置信息检测输入文件的框架是否为选择的现有框架,然后根据代码规范标准检测输入文件的框架是否符合对应标准,如果不太规范,进行格式化代码,规范代码后才可进行下一步;
S3、代码转换
代码检测和规范后进行代码转换,转换成选择的新框架格式代码;
S4、输出文件
代码转换没有出现异常时将进入该阶段,输出的文件即新的前端框架文件;
S5、输出失败原因及解决方案
代码转换出现异常并结束代码转换操作后将进入该阶段,转换过程出现的异常及对应的解决方案会被提示出来,研发人员可根据解决方案进行操作后再重新输入文件进行框架转换;
其中,
所述步骤S1之前还包括基础步骤S0,基础步骤S0包括以下步骤:
S01、调研前端项目常用软件框架;
S02、根据每两个框架的语法文档信息确定该两框架是否可进行相互转换,并进行记录;
S03、根据每个框架的语法文档信息对该框架设置语法代码规范标准;
S04、根据每个框架的配置所需信息设置每个框架所需的文件结构;
S05、根据每个框架的语法文档信息设置该框架所需的抽象语法树AST格式;
S06、对两个可进行相互转换的框架进行对应的抽象语法树格式转换函数开发;
S07、对每个框架进行对应的抽象语法树反编译函数文件开发;
S08、对两个可相互转换的框架进行文件结构对应关系调研记录;
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1、对于通过S2“代码检测及规范”过程的项目文件,首先通过Javascript的FileSystemObject对象方法提取项目文件的目录结构,并根据上述基础步骤S04设置的框架所需文件结构创造选择的新框架的相应的结构文件和根据上述基础步骤S08记录的新旧框架之间的文件结构对应关系保存新旧框架文件结构的对应关系;
S32、然后对项目文件使用解析器来解析,解析最后生成抽象语法树;
S33、对抽象语法树进行代码重铸,根据基础步骤S05设置的新框架所需的抽象语法树格式和基础步骤S06开发的抽象语法树格式转换函数将抽象语法树转换成新框架所需格式;
S34、使用基础步骤S07的抽象语法树反编译函数将重铸的抽象语法树反编译为新框架的代码;
S35、通过代码格式化工具美化新框架的代码后输出代码文件;
S36、根据步骤S31中的新旧框架文件结构的对应关系将步骤S35输出的文件放入新框架对应文件夹下;
S37、以上任意一步操作出现异常,将会把异常记录下来,并判断是否能进行下一步,可以进行的话继续下一步,不可以进行则停止该步骤操作并进入S5阶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web前端代码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6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061、使用Javascript的遍历方法对抽象语法树进行遍历,提取出定义属性信息;
S062、处理不同格式的属性信息,根据新抽象语法树的格式转换其中的生命周期、组件状态信息;
S063、根据新抽象语法树的格式拼接处理后的信息,最后获取新的抽象语法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web前端代码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义属性信息包括:属性值、属性类型、默认值。
4.如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web前端代码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根据现有框架可转换的框架,选择想要转换的新框架具体包括:根据基础步骤S02的结果展示出现有框架可转换的框架,从中选择想要转换的新框架。
5.如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web前端代码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根据代码规范标准检测输入文件的框架是否符合对应标准具体包括:根据基础步骤S03设置的代码规范标准检测输入文件的框架是否符合对应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未经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531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