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供电-微藻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污泥床组合装置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65374.2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4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潇;田野;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7/00;C02F3/3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申艳玲 |
地址: | 030024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供电 微藻曝气 耦合 回流 供氧 污泥 组合 装置 及其 应用 | ||
1.一种太阳能供电-微藻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污泥床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氧处理单元、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和补光灯;
微氧处理单元包括微氧污泥床、微氧污泥填料、复氧水回流管、回流泵、出水管与微氧剩余污泥排放管;微氧污泥床内设有微氧污泥填料;所述微氧污泥床通过出水管与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相连接,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能与多个微氧处理单元相连;
所述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顶部开口,设溢流堰,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为圆柱筒结构,设置在长方体结构的清水池内,清水池底部设出水排放管,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的水通过顶部溢流堰溢流到清水池,再通过清水池的出水排放管排放;所述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内设置拦截网截留微藻,其拦截网以上、顶部液面下设有复氧水回流管,复氧水回流管通过回流泵与微氧污泥床相连,微氧污泥床底部为倒锥形,底部设有污泥排放口;
所述补光灯通过蓄电池和充电控制器与太阳能电池组件相连接;补光灯设置光照强度调节器;太阳能电池组件设有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供电-微藻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污泥床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氧污泥床与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的容积比为1:1~0.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供电-微藻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污泥床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内的拦截网孔径小于1cm;复氧水回流管管口处设在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溢流堰液面下方与拦截网之间,且复氧水回流管管口与溢流堰液面及拦截网的距离均大于3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供电-微藻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污泥床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灯数量根据光照强度确定,补光灯安装在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内部中央部位或环绕内壁一圈,或者安装在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的外部且环绕外壁一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供电-微藻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污泥床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采用透明玻璃材质时,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内部或外壁安装若干补光灯,当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采用不透光材料时,补光灯安装在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供电-微藻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污泥床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微氧污泥床采用上部为柱体、下部为圆锥体的构筑物。
7.一种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供电-微藻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污泥床组合装置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废水进入微氧污泥床底部进水口,由微氧污泥床内的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自养和异养反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菌群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经过处理的废水从微氧污泥床的出口通过出水管流入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通过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内微藻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现水体复氧过程,部分复氧后的废水经过复氧水回流管由回流泵加压回流至微氧污泥床内为菌群提供氧气,回流比为1:1~30:1,其余部分复氧后的废水通过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的溢流堰排放,得到合格出水,所述微氧污泥床底部的剩余污泥通过微氧剩余污泥排放管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供电-微藻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污泥床组合装置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微藻复氧沉淀一体池内微藻含量大于6×107cells/mL。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供电-微藻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污泥床组合装置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当光照强度低于5000 lux时,打开补光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537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