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富锌紫花苜蓿的种植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6269.0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7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代惠萍;魏树和;贾继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40 | 分类号: | A01G22/40;A01C21/00;C05F11/00;C05G5/20 |
代理公司: | 西安亿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220 | 代理人: | 王转 |
地址: | 7230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紫花苜蓿 种植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富锌紫花苜蓿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常规方法栽培紫花苜蓿,在紫花苜蓿生长一年时,向土壤中喷洒硫酸锌和硝态氮的混合溶液,每天上午8:00‑10:00进行喷洒,喷洒20天,然后收割,即得富锌紫花苜蓿;其中,含有硝态氮的物质不包括硝酸锌。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富锌紫花苜蓿在补锌强化肥中的应用,包括补锌强化肥及其在超富集植物强化补锌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富锌紫花苜蓿的种植方法,能得到锌积累量较高的紫花苜蓿;将本发明得到的富锌紫花苜蓿和油菜用于制备补锌强化肥,能加强超富集植物对锌的富集效果,减少无机锌肥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补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富锌紫花苜蓿的种植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锌是一种常用有色金属,呈银白色略带淡蓝色,仅次于铁、铝及铜,属于第四“常见”的金属。锌是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同时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营养元素,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种子成熟率,且促进愈伤组织形成、授粉受精,提高千粒重,对作物产量增加也很显著。可通过在植物体内富集进入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的来传递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
自然界中的锌分布较广,土壤中锌主要来源于母质。因此,区域土壤锌含量的区域分布格局与土壤母质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相似性。由于土壤锌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差异性,我国土壤的锌含量为3-790μg/g,平均含量为100μg/g。不同层位间的土壤中锌元素在剖面上的淋溶迁移特征,在我国海南地区常年降雨量大,而在我国东南部山地丘陵区,常年降雨量较少,易于出现土壤侵蚀现象,进而导致土壤细颗粒物质易被侵蚀搬运,且在我国西北部平原区土壤中沉积,由于土壤黏粒易于吸附土壤微量元素,全世界大约30%的耕地缺Zn,研究指出,土壤中pH高低对锌含量有直接的影响,在北方土壤中pH高,土壤呈现石灰性,其锌含量为78μg/g,显著低于全国的锌含量平均值。因此土壤中pH特征也是土壤锌含量分布的影响因素。此外,我国施入化肥、农药也是影响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的一个核心的来源,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田长期的化肥投入量迅速增加,农业活动导致的土壤锌积累量显著上升,同时增加了土壤锌积累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属碟形花亚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生物量大、根系发达,抗逆性强、营养丰富等特点,目前主要是作为牧草或加工成牲畜饲料,具有“牧草之王”之美誉。紫花苜蓿是多年生优良豆科牧草,起源于小亚细亚、外高加索等地。紫花苜蓿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好、适口性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饲用价值高等特点,被域名为“牧草之王”。它具有一次种植多年利用、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开发前景好等优点,在我国当前开发大西北的生态、经济建设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富锌紫花苜蓿的种植方法,以及将所述富锌紫花苜蓿用于制备补锌强化肥中的应用,能增强超富集植物对土壤中锌的富集效果。
一种富锌紫花苜蓿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常规方法栽培紫花苜蓿,在紫花苜蓿生长一年时,向土壤中喷洒硫酸锌和硝态氮的混合溶液,每天上午8:00-10:00进行喷洒,喷洒20天,然后收割,即得富锌紫花苜蓿;其中,含有硝态氮的物质不包括硝酸锌。
优选地,所述硫酸锌和硝态氮的混合溶液中,硫酸锌的浓度为100-300 g/kg,硝态氮的浓度为300g-500g/kg。
优选地,所述硫酸锌和硝态氮的混合溶液的喷洒量为2-3kg /亩地。
一种补锌强化肥,所述补锌强化肥由油菜提取物、富锌紫花苜蓿提取物、水按照质量比(0.5-5):(1-50):(500-5000)混合而成,其中,所述富锌紫花苜蓿提取物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1)将富锌紫花苜蓿提取物的叶片、根、茎分开,按照质量比(60-90):(60-80):(50-70)称取,风干至含水量为5-20%,粉碎,过筛,得到富锌紫花苜蓿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理工大学,未经陕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62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