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液混输低噪声三螺杆泵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9008.4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4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聂书彬;王晓阳;吕伟领;朱殿璞;张连山;张维勇;刘瑞青;崔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4C13/00 | 分类号: | F04C13/00;F04C2/16;F04C15/00;F04C14/2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王晶;金丽琍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液混输低 噪声 螺杆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液混输低噪声三螺杆泵,具有一个泵体,一个主动螺杆和两个从动螺杆,电动机输出轴固定连接主动螺杆的驱动轴,联接架下端面上固定连接螺杆衬套,螺杆衬套上部与主动螺杆的驱动轴之间设置主动螺杆轴向力平衡鼓,主动螺杆的螺杆部分位于螺杆衬套内,并与两个从动螺杆啮合连接,所述泵体上部设有泵体出口腔,下部设有泵体进口腔;螺杆衬套采用蚌线轮廓流线体外形,能够减小涡旋,避免剧烈的碰撞和冲击,螺杆衬套轴向长度大于主动螺杆与两个从动螺杆形成的螺旋啮合部分,并形成螺杆衬套的进口空腔和螺杆衬套的出口空腔,使进入和流出螺旋啮合部分成为缓冲地带,能够减少螺旋流道对泵体进、出口腔的干扰,有利于低噪声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螺杆泵输送润滑性介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具有润滑特性的液体在含气状态下时的低噪声输送的三螺杆泵。
背景技术
目前,三螺杆泵同时实现气液混输(即输送介质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气体)和低噪声是非常困难的。虽然一些设计结构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但效果往往有限。本发明设计开始,即在整体结构上考虑,为低噪声气液混输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然后将密封型螺杆型面设计非密封型螺杆型面,因此本发明在振动噪声、外形尺寸和重量上都具有很大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提供一种气液混输低噪声三螺杆泵,适用于润滑介质液体在含气状态时的低噪声输送;具有通用化设计优势,低压、高压输送均适用,该三螺杆泵整体结构零部件少,拆装及维护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液混输低噪声三螺杆泵,具有一个泵体,一个主动螺杆和两个从动螺杆,所述泵体上部通过联接架固定连接电动机,所述电动机输出轴固定连接主动螺杆的驱动轴,所述联接架下端面上固定连接螺杆衬套,所述螺杆衬套上部与主动螺杆的驱动轴之间设置主动螺杆轴向力平衡鼓,所述主动螺杆的螺杆部分位于泵体的螺杆衬套内,并与两个从动螺杆啮合连接,所述泵体上部设有泵体出口腔,下部设有泵体进口腔;所述螺杆衬套采用蚌线轮廓流线体外形,能够减小涡旋,避免剧烈的碰撞和冲击,所述螺杆衬套轴向长度大于主动螺杆与两个从动螺杆的螺旋啮合部分长度,并形成的螺杆衬套的进口空腔和螺杆衬套的出口空腔,使进入和流出螺旋啮合部分成为缓冲地带,能够减少螺旋流道对泵体进口腔和泵体出口腔的干扰,有利于低噪声运行。
进一步,所述泵体为采用宽大的大圆弧倒角的方形泵体,内部采用大容腔有利于流场保持在低速度状态。
进一步,所述电动机采用低速电机机,使主动螺杆和两个从动螺杆的旋转线速度保持在一个低转速状态。
进一步,所述螺杆衬套蚌线轮廓流线体外形由两种常数量不同的蚌线围成,蚌线围成的轮廓线用大圆弧圆滑过渡。
进一步,所述主动螺杆上受到的沿轴线向下的力F3和沿轴线向上的力F4与从动螺杆上受到的沿轴线向下的力F5和沿轴线向上的F1达到轴向力平衡;所述主动螺杆在沿轴线向下的力F3和沿轴线向上的力F4作用下为拉伸状态形成低压平衡,所述从动螺杆在沿轴线向下的力F5和沿轴线向上的F1作用为挤压状态形成高压平衡,从而使主动螺杆和从动螺杆的轴向力平衡为高低压组合型式,轴向力平衡作用部位分散布置,利于噪声源能量的耗散,避免作用部位集中布置影响低噪声运行。
进一步,所述主动螺杆与从动螺杆啮合侧隙采用型面侧隙非严格密封型结构,所述型面侧隙非严格密封型结构中主动螺杆半圆心角和从动螺杆半圆心角均小于28.8°。
进一步,所述主动螺杆与从动螺杆啮合侧隙采用倒角非严格密封型结构,所述倒角非严格密封型结构中主动螺杆半圆心角和从动螺杆半圆心角都为28.8,且主动螺杆顶圆和型面过渡部分进行倒角。
进一步,所述主动螺杆的驱动轴与联接架之间设置深沟球轴承,并用集装式机械密封进行密封,所述主动螺杆上部设有主动螺杆回油孔,所述机械密封和主动螺杆回油孔构成内部通道回油结构,使机械密封的回油经过主动螺杆回油孔回油到达螺杆衬套进口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90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型涡喷发动机的点火方法及其点火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速度地铁头车车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