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ARM微服务器数据存储用配置架构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0962.5 | 申请日: | 202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4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吴雪梅;方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中科好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5/16 | 分类号: | G06F15/16;G06F16/18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00 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rm 微服 数据 存储 配置 架构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RM微服务器数据存储用配置架构及其工作方法,所述配置架构包括:集群服务器机箱、ARM微服务器、交换机设备和客户端;所述集群服务器机箱的内部安置有N组ARM微服务器;所述ARM微服务器内嵌安装有Ubuntu系统组件;所述交换机设备同样安装在集群服务器机箱的内部用于供ARM微服务器进行网络连接。该ARM微服务器数据存储用配置架构及其工作方法,每个ARM微服务器配置独立的内存及存储,所有的ARM微服务器通过机箱内置的高速网络(千兆或万兆网络)交换设备进行相互之间以及对外通信的一种设备,整个设备构成一个集群服务器,能够通过管理控制服务,配置ARM文件服务器内各节点的系统参数、网络参数等,并实现文件存取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ARM微服务器集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ARM微服务器数据存储用配置架构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长久以来ARM的主战场都是嵌入式和移动设备,服务器市场主要是x86架构,由Intel来主导。ARM相对于x86的计算性能是短板。分布式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之一,分布式文件系统都是由多个节点计算机构成,通过网络连接的这些节点,将数据分片分散在集群中的不同节点中,对外提供统一的服务。因此,单个节点对CPU的要求并不大高,随着技术的发展,现阶段作为ARM微服务器完全可以作为分布式存储节点;
而现有的单个ARM服务器的处理能力较低,其单独进行使用不能够满足云计算、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工作的进行;
基于ARM的分布式存储架构相对于基于x86的分布式存储架构由于ARM本身的成本低、功耗低,并且每CPU下的硬盘少于x86的硬盘(一般每个CPU模块只带两个硬盘),CPU导致的故障域很小,只会影响这两块硬盘上的数据,因此可靠性更高。由于ARM主板体积小,占用机箱的空间很限,可以在机箱内步骤多个节点,通过高密度的集群来提高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存储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一种ARM微服务器数据存储用配置架构及其工作方法,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ARM微服务器数据存储用配置架构及其工作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的单个ARM服务器的处理能力较低,其单独进行使用不能够满足云计算、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工作的进行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ARM微服务器数据存储用配置架构,包括:集群服务器机箱、ARM微服务器、交换机设备和客户端;
所述集群服务器机箱的内部安置有N组ARM微服务器;
所述ARM微服务器内嵌安装有Ubuntu系统组件;
所述交换机设备同样安装在集群服务器机箱的内部用于供ARM微服务器进行网络连接,以进行数据、信息等的交换;
所述客户端通过交换机与ARM微服务器之间网络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ARM微服务器在集群服务器机箱的内部设置有不少于2组,且ARM微服务器内部配置独立的内存及存储。
进一步的,所述集群服务器机箱内部配置有1个或多个二层以太网交换设备,且所述集群服务器机箱内的每个ARM微服务器均配置有2个以太网口和多个SATA磁盘位。
进一步的,所述交换机设备的数量与ARM微服务器的密度正相关。
进一步的,所述以太网口用于与外部通信以及用于节点内部通信。
一种ARM微服务器数据存储用配置架构的工作方法,所述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客户端通过个人账户利用交换网络登录连接ARM智能基板管理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中科好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中科好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09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