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置保险丝连接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2338.9 | 申请日: | 202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8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潘起;高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丰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88 | 分类号: | H01R13/688;H01R13/52;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苏州简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71 | 代理人: | 杨瑞玲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保险丝 连接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置保险丝连接器,包括保险丝座、卡接座、保险丝、接线端子及连接端子,保险丝座沿轴线方向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保险丝座内有第一容置腔,分别贯穿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接线端子安装在第一容置腔内,卡接座沿轴线方向具有第一卡接端和第二卡接端,卡接座内有第二容置腔,分别贯穿第一卡接端和第二卡接端,连接端子安装在第二容置腔内,卡接座卡接在保险丝座的第二连接端,第一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连通,保险丝安装在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内,保险丝分别与接线端子和连接端子连接。本申请连接器将保险丝与连接器相结合,实现对保险丝快速更换和安装,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尺寸小巧,不需要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置保险丝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连接和信号传递的基础元件。为了防止连接器内电流过载,通常会在连接线路中增加保险丝,以增加过载保护,从而提高线路的安全性。而且,在线路中串联保险丝,还可以避免在器件、组件或系统串联连接时发生人为的接线错误。
不过现有的连接器大多只是仅具有连作用,而不具有过载保护作用,因此需要在连接电路中串联一个保险丝盒。这就导致在线路安装时,需要在电路中至少安装连接器和保险丝盒两种元器件,安装较为麻烦。而且,传统的保险丝盒尺寸比较大,还会占用一定的空间。由于连接器一般为人工安装,较多的元器件种类可能会造成安装人员漏装保险丝盒的现象,进而导致安装线路不具有过载保护,造成风险。
因此,结合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尺寸小巧的连接器,通过采用保险丝内置的方式,从而简化安装步骤,降低生产成本。
为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置保险丝连接器,其包括保险丝座、卡接座、保险丝、接线端子及连接端子,所述保险丝座沿轴线方向分别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保险丝座内具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分别贯穿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接线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卡接座沿轴线方向分别具有第一卡接端和第二卡接端,所述卡接座内具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卡接端和所述第二卡接端,所述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卡接座卡接在所述保险丝座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所述保险丝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保险丝分别与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连接端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端子沿轴线方向依次包括接线部和第一弹套部,所述接线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时,所述接线部朝向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弹套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弹套部为中控管状,所述第一弹套部远离所述接线部的一端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弹性爪,所述第一弹性爪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接线端子的轴线方向一致,若干个所述第一弹性爪沿所述第一弹套部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所述保险丝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时,所述保险丝插入至所述第一弹套部的内腔中并与所述第一弹性爪电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接线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时,所述第一弹套部与所述保险丝座之间卡扣连接;所述第一弹套部内设置有抵触结构,在所述保险丝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弹套部的内腔中时,所述保险丝的一端与所述抵触结构抵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置腔沿所述保险丝座轴线方向依次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远离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腔室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腔室的直径,所述接线端子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
进一步的,所述保险丝座沿轴线方向依次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为第二连接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部分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靠近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开设有若干个散热通孔,所述散热通孔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丰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丰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23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