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异构云的云原生微服务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2700.2 | 申请日: | 202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6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信用卡中心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6F9/455;G06F9/5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彭瑶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异构云 原生 微服 平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异构云的云原生微服务平台,包括:微服务应用子系统,基于Kubernetes云管理平台、CloudFoundry云管理平台和IaaS云虚拟机部署的微服务应用,结合微服务平台基础支撑子系统和ServiceMesh技术构建异构云的云原生微服务适配操作;微服务平台基础支撑子系统,与微服务应用子系统进行交互,接收微服务应用子系统的注册和订阅请求,并为管理用户端提供信息配置、信息监控以及服务管理渠道;管理用户端通过ServiceMesh管理和维护Kubernetes云管平台部署的微服务应用,实现微服务基本组件功能管理;服务调用方从注册中心订阅全量的服务列表信息,根据负载均衡算法,选择一个服务提供方发送请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实现异构云管平台的统一微服务治理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器服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面向异构云的云原生微服务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微服务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有很多企业包括政府部门的IT系统都做了微服务化改造,并结合CloudFoundry、OpenStack等云计算管理平台技术将微应用部署到容器中;随着开源容器管理技术Kubernetes的不断成熟和普及,以及国产软件化的不断推进,多数企业在尝试引入Kubernetes容器管理技术,并逐步将微应用迁移到Kubernetes管理的容器运行。
在逐步迁移过程中,企业内部面临着需将微服务部署在多种异构虚拟化平台上,由于计算、存储、网络三大资源被隔离在不同的异构的虚拟化平台中,现有的微服务技术应用至企业内部存在技术架构不统一、无法支持优先同集群访问且交易耗时长的问题。
此外,现有技术中,微服务在注册时,使用自身的网络地址信息发起注册,一般均是利用本机的IP+端口信息,而在各自云管理平台的内部,默认容器的IP对外是不可访问的。为实现异构云平台间的微服务打通,常用的做法有:
(1)修改网络方案,将容器中的网络与外部虚拟机上网络打通,需要对底层基础IaaS网络进行配置;
(2)在Kubernetes中,一般是通过创建Service,使用NodePort的方式,将端口固定住,即可解决端口的问题;因为需要对外提供服务,采用ClusterIP无法实现,可通过Kubernetes的downward api动态传入主机的IP或者传固定loadbalancer的地址,例如所有node之外有一个F5。
然而上述两种方法都是妥协办法,无法实现“云原生”,也不方便后续扩展与服务网格的集成。因目前异构云管理平台上部署的微服务没有一套统一微服务平台规范,导致不同云管理平台上部署的微服务之间,无法实现统一的服务注册与发现、统一的服务调用、统一的服务治理等功能,进而无法适配多种异构云的成熟微服务治理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面向异构云的云原生微服务平台,该微服务平台仅采用一套微服务平台,技术架构统一,在满足云原生及可扩展的前提上,能够实现统一的服务注册与发现、统一的服务调用、统一的服务治理功能,并支持优先同集群访问,显著缩短交易耗时。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面向异构云的云原生微服务平台,包括:
微服务应用子系统,基于Kubernetes云管理平台、CloudFoundry云管理平台和IaaS云虚拟机,结合微服务平台基础支撑子系统和ServiceMesh技术构建异构云的云原生微服务适配操作;
微服务平台基础支撑子系统,与微服务应用子系统进行交互,接收微服务应用子系统的注册和订阅请求,并为管理用户端提供信息配置、信息监控以及服务管理渠道;
管理用户端,通过ServiceMesh管理和维护Kubernetes云管平台部署的微服务应用,实现微服务基本组件功能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未经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信用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27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外呼机器人分配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源数据支撑的交通管控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