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球形纳米纤维素及其绿色宏量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78032.4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24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斌;徐家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B15/00 | 分类号: | C08B15/00;C12P19/04;C12P1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球形 纳米 纤维素 及其 绿色 宏量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球形纳米纤维素及其绿色宏量制备方法与应用,将纤维素预处理后,加入到溶胀剂中进行润胀处理,然后在不除去润胀剂条件下,直接加入酶制剂同步酶解并润胀一定时间,接着离心或抽滤除去润胀剂、酶溶液、还原性糖等,最后经过高压均质或超声处理即得球形纳米纤维素。本发明制得的球形纤维素直径范围为5‑600nm,分散均匀。采用润胀和酶解同步作用,并结合高压均质或超声处理,制备过程简单,工艺绿色环保,得率高于75%,可大规模工业化绿色宏量制备。该球形纳米纤维素可作为多功能生物基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保水剂、黏附剂、吸附剂、质构改良和流变学性质调控剂等用于食品、日化品、药品、涂料、墨水、轻纺等工业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球形纳米纤维素及其绿色宏量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降解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及其衍生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它是由β-1-4吡喃葡萄糖单元组成的线性多糖。纳米纤维素是其重要的衍生产物之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质轻,比表面积大,热膨胀系数低等优点,在环境保护、生物医疗、能源储存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的形貌与性质密切相关,并且决定其用途。根据形貌来分,纳米纤维素可以分为棒状、丝状、球形、片状等。与最常见的棒状形貌纳米纤维素制备方法类似,球形纳米纤维素的常用制备方法有酸解法、机械法、TEMPO氧化法、离子液体及其组合法等。如通过酸解、超声和碱润涨(CN109678971A),通过高温下混合酸(CN108299563A),通过采用离子液体(CN102500339A),以及通过将纤维素溶解、沉析和乳化来制备得到球形纳米纤维素(CN1470552A)。然而这些方法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还存在对设备要求高和制备成本高等缺点。酶解法(Valdeir A,Isabella K,et al.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nzyme-mediated isol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nanocelluloses:production,properties,techno-economics,and opportunities.Cellulose,2020:1-60)虽然可以在温和条件下实现绿色、低成本制备,但是现有的酶解法存在得率过低、制备过程复杂、难以工业化宏量制备等瓶颈问题(Xu J,Chen X.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spherical cellulose nanocrystals with high purity by the compositeenzymolysis of pulp fibers.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9,291:121842;CN108589372A)。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一般酶解法的缺点,节约完全依靠机械作用制备所消耗的巨大能耗,本发明提供一种球形纳米纤维素及其绿色宏量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采用将润胀和酶解同步作用于纤维素原料,并结合高压均质或超声处理来制备球形纳米纤维素,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大幅提高纳米纤维素得率,并实现绿色大规模宏量生产。
将本发明所得的球形纳米纤维素作为多功能生物基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保水剂、黏附剂、吸附剂、质构改良和流变学性质调控剂等用于食品、日化品、药品、涂料、墨水、轻纺等工业领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球形纳米纤维素的绿色宏量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取绝干纤维素浆板,进行预处理,得到纤维素浆;
(2)润胀处理:取步骤(1)所得的纤维素浆,并加入溶胀剂,对纤维素浆进行润胀处理,得到含有润胀纤维素的溶液;
(3)酶解:直接往步骤(2)含有润胀纤维素的溶液中加入纤维素酶溶液,润胀和酶解同步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80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