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股动脉血管穿刺溶栓防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81185.4 | 申请日: | 2021-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05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周军;李闯;唐顺雄;赵广生;王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221 | 分类号: | A61B17/221 |
代理公司: | 沈阳一诺君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66 | 代理人: | 刘丽娟 |
地址: | 116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脉 血管 穿刺 防护 装置 | ||
本发明设计血管介入治疗技术领域,一种股动脉血管穿刺溶栓防护装置,其中导入体主体置于导管中,导入体可在导管内转动或滑动,导入体的前端置于导管前端的外部,拦截条体的第一端连接在导入体外环面靠近前端位置,拦截条体的第二端连接在导管外环面靠近前端位置,拦截条体有若干个,且拦截条体等间距分布;导入体的前端和导管的前端对向移动靠拢,并使导入体和导管相对旋转,若干个所述拦截条体扭转形成网兜结构。该装置附着于血管内介入装置上,可形成阻挡血栓的防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血管介入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股动脉血管穿刺溶栓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在可变的流体依赖型中,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
现有技术中的溶栓方式之一是采用物理方法溶栓,例如如高压生理盐水、激光等方式将血栓从血管上剥离,但采用此种物理溶栓的方式存在弊端,其中之一是,血栓从血管上剥离后,如血栓较大,容易造成肢体或者脏器的血栓塞,如何在物理溶栓时阻挡血栓成为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股动脉血管穿刺溶栓防护装置,该装置附着于血管内介入装置上,可形成阻挡血栓的防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股动脉血管穿刺溶栓防护装置,包括导入体、导管和拦截条体,其中,导入体主体置于导管中,导入体可在导管内转动或滑动,所述导入体的前端置于导管前端的外部,所述拦截条体的第一端连接在导入体外环面靠近前端位置,拦截条体的第二端连接在导管外环面靠近前端位置,所述拦截条体有若干个,且拦截条体等间距分布;
所述导入体的前端和导管的前端对向移动靠拢,并使导入体和导管相对旋转,若干个所述拦截条体扭转形成网兜结构。
作为优选的,拦截条体的主体直径为400微米-550微米之间。
作为优选的,所述导管上设有镂空的导槽,所述导入体的外壁剧透凸起的滑动体,该滑动体嵌入到导槽中,且滑动体沿导槽滑动由第一位置到第三位置时,所述拦截条体由二维曲状到三维曲状,以使若干个拦截条体扭转形成网兜结构。
作为优选的,所述导槽包括导槽第一段和导槽第二段,其中导槽第一段为由导管前端到导管后端方向延伸的圆弧状,所述导槽第一段后端向导管前端轴向延伸形成导槽第二段,所述滑动体可嵌入到导槽第二段的自由末端处。
作为优选的,所述滑动体为圆台结构,且滑动体的直径与所述导槽的开设宽度匹配。
作为优选的,所述拦截条体扭转形成网兜结构时,网兜结构的外环所在圆的直径为9毫米-9.5毫米之间。
作为优选的,所述拦截条体的第一端直径大于第二端直径,且拦截条体有第一端到第二端直径逐渐减小。
作为优选的,拦截条体的第一端直径大于第二端直径,且拦截条体有第一端到拦截条体中部位置的直径逐渐减小。
使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溶栓防护装置通过操作导入体和导管的相对轴向移动和转动,使得拦截条体三维方向弯曲形成编织网状的网兜结构,网兜结构的外侧边缘抵接在血管内壁,形成拦截血栓的防护。本装置取出后可通过超声震动、消毒后重复使用,无耗材,尤其适合股动脉或腘动脉等血管直径较大的血管处使用,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股动脉血管穿刺溶栓防护装置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股动脉血管穿刺溶栓防护装置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股动脉血管穿刺溶栓防护装置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11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