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青蟹调控红树林固着生物的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81851.4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68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范航清;苏治南;童立豪;钟云旭;谭凡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A01G13/00;A01G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李博 |
地址: | 5360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调控 红树林 固着 生物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红树林生态恢复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利用青蟹调控红树林固着生物的方法,包括在红树林造林区进行围网建设和安装活塞式开放插管底栖动物自然保育装置,投放青蟹。本发明通过围网限定青蟹活动范围保证青蟹密度,并安装活塞式活塞式开放插管底栖动物自然保育装置利于青蟹定居,从而形成青蟹调控红树林固着生物的生物防控方法,提高红树林的造林成活率,增强红树林生态碳汇能力,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可行的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树林生态恢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青蟹调控红树林固着生物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滩涂的高等植物群落,具有很高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包括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浪固岸、抵抗海啸和台风、降解污染、调节区域气候等,其中固碳作用十分显著。目前碳中和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我国正积极投入大量资金营造红树林以及恢复其生态功能,以此有效发挥红树林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但红树林的人工恢复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宜林滩涂的缺乏是最大的难点,多数待恢复区域为低高程造林困难滩涂。而固着生物对红树林幼苗危害严重,尤其是藤壶,这是低高程滩涂区造林保存率低下的一大关键因素。
固着生物常造成植物幼嫩枝干的皮部损伤,致使幼苗营养不良;固着生物壳重,个体长大后会压断枝条甚至树干,导致1-3年生长新造林的大量死亡,限制天然林自然扩展。科学家对藤壶的清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通过资料汇总,根据清除藤壶的作业方式,主要分为以下3大类:
(1)人工直接清除,即退潮时,利用锤子、铲子、镰刀等工具直接敲除藤壶。该方法操作简单,对环境不产生二次影响,但清除过程易引起红树林植株的轻微机械损伤,且费时费力,尤其在藤壶危害严重的地区,需频繁作业。而沿海地区的劳务单价高,加之红树林区环境恶劣且日工作时间短,大大提高了人工红树林的造林成本,以致该方法的可行性极低。
(2)化学药物防控,即采用化学农药(如乐果、敌敌畏、马拉硫磷、贝螺杀等)直接喷洒在藤壶上或者将农药加入到油漆中混匀涂在藤壶上。该方法操作简单,即时效果好,对红树林植株无机械损伤,人工成本较直接清除低,但农药对红树林区的动物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此外,喷洒的农药被周期性潮水带走,不仅导致藤壶防治效果逐渐减弱,还对周边环境形成了次生污染;另一方面,对一些个体较大的藤壶或密度较高的固着区域,由于外壳的保护导致药剂无法渗入虫体内部使其死亡。鉴于海水的冲刷,若要保证防治效果,则需大量多次使用,但必将造成海区的污染,对其他生物的存活存在较大的风险。该方法已不再被推广,尤其在城市边缘人口密集区更应慎用。尽管另有研究表明采用植物提取液可替代农药防治,但仍仅限于室内毒杀实验阶段,未开展野外防治,缺少可循的防治方法。
(2)生物方法防控,即利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对红树林植株上的藤壶进行啃食、干扰、清除等,以此减缓或清除藤壶对红树林的危害。根据相关资料归纳出4种方式:
1)红树林自身防御,人工造林时选取对藤壶具有防御作用的红树林树种,如无瓣海桑,其树径生长较快使固着藤壶与树皮一起脱落。该方法简单有效,但红树林普遍生长缓慢,可选树种较少,且使用外来种存在较大生物入侵的风险。
2)不同植物混种,如红树林与盐沼草混种,利用盐沼草阻挡藤壶对红树林的固着。该方法安全,但不同种类存在一定的生态位差异,需同时满足才可使用,严重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3)微生物防控,即采用人工培养真菌或天然提取菌剂进行藤壶防控,但该方法尚未推广使用。
4)动物防控,利用鱼类、蟹类等对藤壶进行啃食,以此减弱或消除藤壶的危害,但该部分多见于一些动物摄食实验,未见相关防控的方法。
生物方法调控符合生态原则,安全可靠,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尚未研究出一种有效且可推广的生物调控方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未经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18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