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载板填孔工艺的填充基材选型方法及载板填孔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82313.7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35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冠南;姚可夫;李泽波;崔成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3/42 | 分类号: | H05K3/42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君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75 | 代理人: | 杜鹏飞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板填孔 工艺 填充 基材 选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载板填孔工艺的填充基材选型方法及载板填孔工艺,其中的填充基材选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载板上通孔或盲孔的尺寸及所需性能情况;(2)选择合适的填充基材类型;(3)选择填充基材的粒径大小;其中,填充基材的粒径大小选择如下:(a)小粒填充,D=0.001~0.2d;(b)串式填充,D=0.5d~2d;(c)单粒整体填充,D=0.5(1.5d2h)0.5~2(1.5d2h)0.5;其中,上述式中D为填充料的直径,d为载板上通孔或盲孔的直径,h为载板上通孔或盲孔的深度。本发明的填充基材选型方法,为载板填孔技术提供填充基材选型方案,使得载板填孔工艺更加完善,且能够针对载板通孔、盲孔的所需性能选择合适的填充基材,有利于提高载板的线路结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载板填孔技术,具体涉及载板填孔工艺的填充基材选型方法及填孔工艺。
背景技术
作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载板填孔技术可以获得通孔、盲孔互连结构,具有减少延时、降低能耗、提高集成度等优点。目前,通孔、盲孔互连结构的实现,主要是采用电镀铜填孔技术;但是,采用电镀溶液的方式进行填孔,具有以下缺点:(1)在微孔填孔过程中,容易产生孔洞、夹口填充等缺陷;一方面影响了通孔、盲孔的导电、导热性能,另一方面由于铜与基板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容易引起应力集中,诱发裂纹并导致失效。(2) 为了避免填充缺陷的产生,电镀铜填孔过程需要使用更低的电流,影响填充效率;对于大尺寸孔洞(10μm)而言,电镀铜填孔效率极低。为此,申请人设计了一种基于金属压印的载板填孔技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具有效率高、填充效果好等优点。为进一步优化载板的填孔工艺,针对载板上的通孔或盲孔,有必要设计一种填充基材选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金属压印的载板填孔工艺的填充基材选型方法,该方法为载板填孔技术提供填充基材选型方案,使得载板填孔工艺更加完善,且能够针对载板通孔、盲孔的所需性能选择合适的填充基材,有利于提高载板的线路结构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选型方法的载板填孔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载板填孔工艺的填充基材选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载板上通孔或盲孔的尺寸及所需性能情况;
(2)选择合适的填充基材类型;
(3)选择填充基材的粒径大小;其中,填充基材的粒径大小选择如下:
(a)小粒填充,D=0.001~0.2d;
(b)串式填充,D=0.5d~2d;
(c)单粒整体填充,D=0.5(1.5d2h)0.5~2(1.5d2h)0.5;
其中,上述式中D为填充基材的粒径直径,d为载板上通孔或盲孔的直径, h为载板上通孔或盲孔的深度。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填充基材的类型包括纳米金属烧结体或金属块。
优选地,当填充基材为纳米金属烧结体时,填充基材的粒径大小通过烧结的方式控制加工而成;具体地,将纳米金属颗粒放置在温度为100~500℃、压力为0-30MPa的条件下烧结成块体,从而形成填充基材。
优选地,当填充基材为金属块时,选用以下其中一种加工方式获取所需粒径大小的填充基材:
(a)对金属块进行加热,在趋肤效应作用下,使得金属块表面受热升温,达到再结晶温度,获取所需粒径大小的金属块,从而形成填充基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23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集成电路中的微孔填充工艺
- 下一篇:一种基于金属压印的载板填孔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