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通道油包水型乳化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85528.4 | 申请日: | 202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65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邢卫红;丁晓斌;李旭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3/135 | 分类号: | C04B33/135;C04B33/13;C04B33/32;C04B35/565;C04B35/64;C04B38/06;C04B38/02;C04B41/85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9 | 代理人: | 丁秀华 |
地址: | 2118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油包水型 乳化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多通道油包水型乳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包水型乳化膜主要用料为粉煤灰和碳化硅粉体,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粉煤灰30~60wt%,碳化硅粉体10~50wt%,造孔剂5~10wt%,黏合剂0.5~5wt%,润滑剂0.1~2wt%,烧结助剂5~10wt%,分散剂0.5~3wt%,余量为溶剂;所述溶剂选自水和乙醇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所述润滑剂为水溶性润滑剂和醇溶性润滑剂的混合;所述碳化硅粉体为平均粒径0.2~5微米的α-SiC和平均粒径0.1~0.5微米的β-SiC组成,所述α-SiC质量占比为50%~90%;所述烧结助剂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莫来石35~50wt%,氢氧化镁10~20wt%,碳酸钡5~10wt%,酚醛树脂5~15wt%,炭黑5~15wt%,碳化硼1~5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通道油包水型乳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包水型乳化膜还包括涂覆在乳化膜表面的疏水改性剂,所述疏水改性剂按体积百分数为:将10%~20%的有机聚合物溶解于50%~80%的正庚烷溶液中,加入3%~10%的正硅酸乙酯和0.5%~2%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室温搅拌均匀制成所述疏水改性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通道油包水型乳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造孔剂选自淀粉、碳粉、碳酸氢铵、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通道油包水型乳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黏合剂选自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通道油包水型乳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润滑剂选自甘油、石蜡的一种或两种组合;所述醇溶性润滑剂为硬脂酸钙和桐油的一种或两种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通道油包水型乳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述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总含量大于70%;所述粉煤灰平均粒径为0.5~5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通道油包水型乳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选自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铵、一异丙醇胺、多聚磷酸、硬脂酸钾和氢氧化四甲基铵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多通道油包水型乳化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混料处理,将所述粉煤灰和碳化硅粉体进行混合搅拌,加入造孔剂、黏合剂、润滑剂、烧结助剂、分散剂和溶剂混合均匀,加入到球型研磨机中进行研磨1~12h,制备成粒子分散均匀和流延性好的泥料;
S2制作膜湿胚体,将步骤S1得到所述泥料进入捏合练泥一体机,经2~5h练泥处理后利用真空挤出机挤出成为多通道管式膜湿胚体,在70~110℃下干燥1~3h后,将所述膜湿胚体进行第一次高温烧结得到多孔管式载体;
S3多孔管式载体涂覆,按体积分数将10%~20%的有机聚合物溶解于50%~80%的正庚烷溶液中,加入3%~10%正硅酸乙酯和0.5%~2%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室温搅拌均匀制成疏水改性剂;将所述疏水改性剂灌注到步骤S2所述多孔管式载体的内部以获得涂覆多孔管式载体,然后将所述涂覆多孔管式载体干燥18~32h,重复2-4次;
S4油包水型乳化膜处理,将干燥后的所述涂覆多孔管式载体进行第二次高温烧结以获得油包水型乳化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多通道油包水型乳化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所述第一次高温烧结参数如下:以升温速率为5~25℃/min到250℃;以升温速率为25~60℃/min从250℃到450℃;以升温速率为5~10℃/min从450℃到650℃,并保温1~3h;以升温速率为20~50℃/min从650℃~1100℃;最终升温至1100~1300℃,保温1~2h;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多通道油包水型乳化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第二次高温烧结参数如下:维持升温速度在0.5℃/min-4.5℃/min之间,并在90℃~180℃时保温0.5~2h;最终升温至220~500℃保温1~2h;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552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