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粪副拟杆菌及其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786071.9 申请日: 2021-07-12
公开(公告)号: CN115612629A 公开(公告)日: 2023-01-17
发明(设计)人: 刘宏伟;刘双江;刘畅;乔姗姗;代焕琴;韩俊杰;孙敬祖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A61K35/74;A23L33/135;A61P9/10;A61P3/06;C12R1/01
代理公司: 北京大田律师事务所 11941 代理人: 姜义民
地址: 100029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粪副拟 杆菌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粪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merdae)1‑YM‑FAB‑03‑17.mj,其保藏号为CGMCC No.1.32477。本发明提供的粪副拟杆菌可以显著控制体重、改善血脂、缓解炎症、降低体内支链氨基酸水平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或诱因,可以用于制备治疗和/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肥胖的药品、保健品或食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粪副拟杆菌以及含有它的饮食品、医药或者益生菌组合物在动脉 粥样硬化或其相关疾病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 巨大转变。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 升。在我国以As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将预防关口提前 到As病变的早期,对心血管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看,中国心血管 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2.9亿,其中脑卒 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 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7亿。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 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近几年来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 持续高于城市水平。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心血管病 负担日渐加重,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心血管病死亡大幅增加。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是CVD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尚未明 确,主要涉及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失衡,免疫应答失衡和动脉血管壁慢性炎 症等。

血清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BCAA)水平升高与糖尿病、肥 胖以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是糖尿病发病的早期预测指标。由于血糖升高、胰岛 素抵抗多伴随脂代谢异常,进而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支链氨基酸也是心血管病 潜在的危险因素指标。

肠道菌群组分和功能的失调在许多慢性疾病包括A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 用,已成为慢性疾病防治的新靶点,并开发出了一些益生菌。益生菌从发展到临 床应用经历了多年的开发与探索,益生菌的类别、作用机制逐渐清晰,临床应用 越发广泛,涉及内容包括脏器保护、免疫、抑菌、降血脂、降血糖、控制体重等。

由于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AS的治疗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至今 仍处于控制或缓解症状的阶段,并无有效的治疗或治愈方法。因此,本领域迫切 需要开发一种有效的新的,无毒副作用的,用于预防和治疗AS及其相关疾病的 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粪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merdae)1-YM-FAB-03-17.mj, 其保藏号为CGMCC No.1.32477。

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粪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merdae)1-YM-FAB-03-17.mj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或其相关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 因。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 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 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病 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 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 粥样硬化。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所述粪副拟杆菌及菌剂可以显著控制体重、改善 血脂、降低宿主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宿主体内支链氨基酸水平、缓解动脉粥样硬 化程度,可以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或其相关疾病的药品或食品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粪副拟杆菌代谢支链氨基酸为支链短链脂肪酸的GC-MS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60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