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浮游藻类的水体综合毒性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6518.2 | 申请日: | 202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0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秦飞虎;刘洋;殷高方;汤咏;姚康;连锋;王磊;盛训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33/18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谢中用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经济开发区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浮游 藻类 水体 综合 毒性 检测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水体综合毒性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浮游藻类的水体综合毒性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利用精密顺序注射手段避免了系统交叉污染,同时提高了测量精度,降低了设备试剂损耗,减少设备后期维护频率;另外,该检测方法在毒性空白水样对比的基础上,增加了待测水样前测量对比组,避免了由于待测水样自身所含的浮游藻类的干扰因素,改善依靠浮游藻类测量毒性含量的固有缺陷,实现了水体综合毒性的精准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综合毒性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浮游藻类的水体综合毒性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水环境污染情况愈发复杂,重金属、有机毒物引起的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国内外对水质生态环境安全性的高度重视。有毒污染物判定及浓度分析等理化分析手段已经不能解决水质安全性评价的问题。由于水体中含有的污染物质千差万别,单一理化指标仅反映其中很少一部分物质的含量,无法对所有物质污染状况做出综合评价。
传统的水质指标如COD、氨氮、总氮、总磷等所表征的只是水体中某一种或某一类物质的含量水平,缺少反映水体毒性的综合指标。即使排放污水理化指标达标,依旧有可能对水生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甚至可能对受纳水体的水生态系统带来潜在风险。水生生物毒性监测技术是目前最能满足各种污染物对水环境综合影响的评价手段。
目前水体的毒性预警市场常见的是发光菌毒性分析法和藻类毒性分析法,但是目前应用的发光菌主要有明亮发光杆菌、费氏弧菌、青海弧菌。其中明亮发光杆菌、费氏弧菌为海洋发光菌,青海弧菌为淡水发光菌。但实际应用在地表水在线自动监测的发光菌综合毒性分析基本采用海洋发光菌费氏弧菌。不同菌种的测量体系(包括盐度、缓冲体系、反应时间)存在差异,对不同毒性化合物的毒性灵敏度及测试原理也有一定差异,各有优劣,目前对不同菌种发光性能测试缺少比对研究。
另外,针对发光菌的不稳定性以及藻类评价水体综合质量的本身优势,基于藻类毒性监测产品的后期发展更加的广阔,对后期评价水体的综合生态环境更具备说服力和真实性。相比于传统的活体生物受体,发光菌的确是不错的监测媒介。但细菌是易受影响体质,水体的微弱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其活性,因此现场应用时经常出现误报假消息状况,严重影响其预警能力。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浮游藻类的水体综合毒性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浮游藻类的水体综合毒性检测设备,包括系统毒性检测模块和系统流路模块;
所述系统流路模块包括:
光学检测暗室,用于盛放空白水样、待测水样或者加入藻试剂的待测水样;
流路管道;
动力泵,设置在流路管道上,用于向光学检测暗室内输送待测水样或者将光学检测暗室内的待测水样排空,
试剂组件,内部存储有藻试剂;
清洗组件,内部存储有空白水样;
多通道切换阀,其输入端分别与试剂组件、清洗组件、流路管道连通,其输出端与光学检测暗室连通;用于控制试剂组件、清洗组件、流路管道,与光学检测暗室之间的连通关系;
所述系统毒性检测模块包括:
系统光源,用于发光,并通过光学传导介质将光入射至光学检测暗室内形成入射光;
光电探测组件,包括用于对光学检测暗室内的待测水样进行检测的探测面,所述探测面与入射光所在平面正交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光源所发出的光由矩阵式多波长单色光组成;所述矩阵式多波长单色光的波长能够对藻类进行荧光激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未经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65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